苑广阔
8月中旬,2025年上海书展在上海展览中心会场和上海书城福州路店举办一周。作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图书展会之一,上海书展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出版商和文学爱好者。在社交平台上,不少网友吐槽书展上文创比书多了:“文创变多,书变少了。”“书展不像书展,像文创展。”“含书量太低了,能不能把书展还给书,不要让文创来喧宾夺主了。”(8月27日《南国早报》)
书展的核心价值,在于为读者与书籍搭建相遇的桥梁,为思想交流提供神圣空间。书籍作为千年知识载体,其深沉的文化重量与精神厚度,绝非轻盈巧致的文创所能替代。即便如人民文学出版社“人文之宝”般设计精妙、引流有效的文创,或上海译文出版社“七海制造局”那般注重物品属性与文化价值融合的尝试,其根本意义仍应在于引导读者回归文本、深入阅读。若书展沦为文创市集,读者追逐符号却远离经典,无异于舍本逐末,与书展启迪智慧、滋养心灵的初心背道而驰。
出版社开拓文创业务,固然是融合发展趋势下的合理选择,亦为经营压力下的务实之举。然而,若因文创“热销”而弱化图书地位,甚至将文创视为主角,则未免过于短视。也正因此,业内人士坦言文创“难带动图书整体销售”,文创需“服务于出版内容”——此言切中肯綮。文创的生命力源于出版内容的文化底蕴,其价值在于成为读者接触深度阅读的“一扇门”,而非阻断阅读的“一堵墙”。当展台上文创数量碾压图书,当结账长队皆为文创而排,书展的文化身份难免陷入尴尬。
在信息碎片化的时代,读者寻求轻松直观的文化体验本无可厚非,文创产品确能以情感共鸣为入口,为传统阅读注入新活力。然而,书展若一味迎合流行,甚至以“情绪价值”和“逛展乐趣”为名淡化书籍核心,则可能导致文化传播的表层化、符号化。书展不必排斥文创,但须恪守本位。文创应为书添彩,而非夺书之光;应为阅读导流,而非替代阅读。书展组织者亦需把握平衡,确保书籍始终居于舞台中央,让文创的喧闹最终回归阅读的宁静。
书香中国,需要的是以文塑魂、以书化人。书展作为文化高地,更应守护好书籍这一根本,让文创的“枝叶”繁茂而不掩书籍的“主干”。唯有如此,书展才能不负其名,真正成为推动全民阅读、传承文化薪火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