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挣钱,先值钱

陶克强

湖州市长兴县水口乡顾渚村去年接待游客近4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12亿元,今年前7个月接待游客超22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7.84亿元,一跃成为浙江乡村游的“顶流”。这个小山村,村民曾经靠外出打工、卖茶叶竹笋维持生计,如今实现了全年无淡季的旅游繁荣,其背后正是“守正”与“创新”的双轮驱动——既坚守乡土本色,又持续注入新活力(8月25日《浙江日报》)。

顾渚村的振兴之路,有一条从“借力”到“内生”的清晰轨迹。1997年,“申兴康复疗养中心”落地,让村民第一次尝到“旅游饭”的甜头,到2013年,全村乡村民宿已爆发式增长至300多家。如今,这里形成以民宿旅游为龙头,农副产品销售为配套,农家餐饮、农事体验等多业态为补充的完整产业链。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游玩三次至四次的回头客占比超过35%,印证其旅游吸引力的持续性与黏性。

顾渚村在众多美丽乡村中脱颖而出,靠的正是不断自我迭代的内生动力:推行服务标准化,实现土特产产销一体化,打造“可城可乡”的配套设施,既保留乡土风情,又提升体验品质,最终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生态闭环。顾渚村的成功告诉我们,乡村想要“挣钱”,首先要让自己“值钱”。通过引进能人、整合资源,将生态与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正是这个曾经普通的小山村走出特色之路的关键。

在当前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绿色生态日益成为核心竞争力,低碳环保迎来价值重估,文旅潜力也在区域发展中持续释放。值得欣喜的是,我省不少乡村正以“值钱思维”突破发展瓶颈,借助“无中生有”的实干精神链接外部资源,努力夯实自身价值。例如,宁波市鄞州区湾底村通过生态驱动,实现从“城中洼地”到“都市花园”的华丽转身,去年村民人均收入7.75万元,是20年前的8.6倍,荣获多项国家级荣誉;奉化区滕头村则以生态立村,首创村级环保委员会制度和“生态否决权”,三十年来否决高污染项目超50个,培育出20亿元规模的生态经济集群,村民年人均收入8.5万元,年旅游综合收入1.26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生态500佳”。

“要挣钱,先值钱”,不仅是一种经验,更是一种发展哲学。它要求每一个乡村认清自身优势,勇于创新实践,深度挖掘乡村价值、彰显生态魅力,在“没有先例”的领域大胆实践,在“普遍在做”的方面追求卓越,在应对“共性难题”上积累经验,最终走出一条绿色、可持续的振兴新路。

2025-08-28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232922.html 1 3 要挣钱,先值钱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