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文学奖”得主任林举新著《小城又黄昏》中漫溢的人间温情、生命哲思、灵性智慧与盎然诗意,如清风拂面,似甘泉润心。
《初雪》《岳桦》《野百合》《时间的表述》《小城又黄昏》……风吹哪页读哪页,因为每一篇都是独立的、精致的、“发光”的,就像深邃夜空里闪亮的星。而当所有的篇章组合在一起,我们才会惊觉,它们又是气韵相合、文脉相连的。
首篇《初雪》更像是一段柔婉、舒缓又轻盈的前奏,让人恍然步入“故乡的原风景”。雪不再是浪漫的背景,而是幻化为时间的试纸:落在少年肩头,或是惊叹号;落在中年眉梢,便是省略号矣。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既不控诉时间的残酷,也不赞美时间的仁慈,他只让时间与初雪对视,然后抽身而退,把空白留给读者。于是,我们每个人都成了雪地上那行迟疑的脚印——即便“经过,如同没有经过”,也终会踌躇着向前,向前……
较之《初雪》的灵动缱绻,《岳桦》无疑更具精神力量。长白山北坡的岳桦林,在作者笔下不再是纯粹的植物群落,而是命运的具象化,是一场凝固的风暴。“它们匍匐着,像一些藏在掩体下准备冲锋的士兵”……岳桦们在火山喷发后被逼入绝境,掉头向上的刹那,便注定要与风雪、雷电、高寒为伍,却又在不知不觉间“完成了对树本身的超越”。
同是“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陆春祥这样评价《小城又黄昏》:“虽是千字文,却举重若轻,笔锋剖开时光的冻土层,一半是针脚细密的世相切片,一半是浮出纸背的灵性苔衣,它们都已在书中长成根系纵横的乔木。”
合上书页时,窗外已黄昏。忽而悟出“小城又黄昏”的书名深意:一方面,“小城”是空间的容器,“黄昏”是时间的节点,而那些草木风雪、悲喜忧惧便是这时空里生长的故事;另一方面,“小城”也非地理意义上的小城,而是每个人的“精神原乡”。至于“黄昏”,也不过是时光把记忆拉得很长很长,长得像一声叹息,又像一条归途……
(推荐书友:刘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