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教有伴维风气

——读方向明《听潮集》

袁志坚

慈溪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这里有“唐涂宋地”之称,山陬海隅,围垦成田,时有咸潮,土壤贫瘠。然而,慈溪人穷则思变,敢闯敢干,改革开放以来,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不独如此,慈溪的文学艺术也发展得很好,形成了广泛分布在社会各个阶层、各个领域的文艺家群体。方向明曾担任慈溪市文联主席、慈溪市作协主席,他的这本《听潮集》,记录和见证了十多年来慈溪文艺创作的潮音。

书中写到的慈溪文艺家有数十人。诗人中,陈德根、张巧慧、胡飞白先后参加了“青春诗会”,沈建基是著名老诗人,中坚力量有俞强、寒寒等。出版长篇小说的,有车弓、吴珍艳、励双杰、王立云等。俞妍、岑燮钧、胡新孟、施双玲等人,发表了一批中短篇小说和微型小说。散文作家有陈成益、陆建立、阮万国、应爱卿等。峻毅的报告文学创作,胡遐的文艺评论创作,俞白桦、桑金伟的摄影创作,房企遐的中国画创作,于鸣的旧体诗创作,这些同样为方向明的笔墨所激赏。周乃复、胡洪军、陈墨、童银舫、王孙荣、励双杰、余巨平、吴铁佶等在古籍整理和地方文史研究方面的成果,亦可以从本书中管窥一二。不妨把这本书看作方向明师友圈的亮相,一地之文艺风气,确实需要师友之间道义相涵濡,需要前辈提携引领、后进架肩接踵。

打开《听潮集》,慈溪文艺继往开来的局面给人以深刻印象。慈溪人善于挖掘传统,对古代高翥、孙燧、孙月峰及近现代杨贤江、陈之佛、应修人、林汉达、袁可嘉等慈溪名人,展开了接力研究。慈溪设有“袁可嘉诗歌奖”,是对诗人、学者、翻译家袁可嘉先生的纪念,是对学术和文化的敬重,也是对慈溪文学走向更广阔天地的促进。方向明主编的《斯人可嘉:袁可嘉先生纪念文集》2014年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他的研究著作《沉寂的洪钟:九叶诗人袁可嘉》2024年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这两本书是袁可嘉研究的代表性成果。慈溪还连续出版文丛、艺丛和《溪上文学年选》,集结了本地文艺家的新作,展示了整体创作面貌。方向明把这种现象比喻为“生物多样性”的文艺生态,比喻为群雁齐飞的“雁阵效应”。正如杭州湾湿地接纳了候鸟云集,千年移民文化孕育了慈溪人兼容并包的品格。方向明在书中点评的诗人陈德根、张广及作家李金波、张寒,都是新慈溪人,一代一代新老慈溪人,用文艺构建了共同的精神之乡。

本书是方向明2009年至2024年撰写的文艺、文史类评论文章的结集,看似无心积累、随意捡拾,实则饱含真情、一以贯之。作者对文艺之爱、家乡之爱,丝丝入扣,不绝如缕。我把他评论同道中人的一句话,视为他的写作宗旨:“我是在倾听历史与现实、文化与经济、伦理与习俗的交互脉动,我是在感受斯地斯人的精气神。”

有感于此,我想起清代诗人黄朝清的一首七律《新竹》,后四句为“才教有伴维风气,肯信无君脱俗流。待列古今经史籍,文人藉尔证千秋”。新笋发鞭,新竹成林,新枝劲秀,欣欣向荣,这是多么美好的景象啊!慈溪文艺事业,有了“维风气”的氛围,便有了“证千秋”的期待。

(作者系宁波出版社社长、宁波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2025-08-18 ——读方向明《听潮集》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231202.html 1 3 才教有伴维风气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