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厨房小白到家庭御厨:

这份暑假作业很“香”

曲 征

可乐鸡翅、拔丝年糕、白菜肉丝羹、玉米饼……这个暑假,鄞州区学士小学的10岁男孩俞茗楷同学摇身变成“家庭御厨”,每天变着花样为家人奉上美味佳肴。小楷的妈妈在朋友圈晒出九宫格美食照,配文调侃“这个暑假(孩子)做各种美食是没停过,能抵暑假作业吗?”没想到班主任看到后爽快回应:“批准:想抵啥,拿菜来!”这条有趣的互动随后收获了许多朋友点赞(8月12日《宁波晚报》)。

这场由锅铲、灶台、母爱与教育远见共同书写的“实践作业”,比习题册上的“√”更动人。教育不必困于教室四壁,生活本身就是教材,成长不必限于纸笔之间,实践中的每一次尝试都是学习。陶行知说:“教育是教人化人,化人者也为人所化,教育总是互相感化的。”小楷在厨房的成长,对相关当事方而言,何尝不是一场“互相感化”的教育?他用美食“感化”了妈妈,老师用鼓励“感化”了孩子和家长。

孩子做事往往缺乏条理,而进厨房烹饪,必须面对先干什么后干什么的选择,久而久之,就会培养出做事有条理、有思路的好品质。而有条理、有耐心、有自信心,正是提升学习效率的基本素养。也就是说,孩子多参加实践活动,看起来是耽误了学习,实际上对今后的学习会有很大帮助。因为他们在厨房里收获的,不仅是生存能力,还有面对挑战的耐心、解决问题的创造力及“我能行”的自信心。

积极完成书面暑假作业当然很好,但倘若将精力都放在书面作业上,忽略基本的生存能力及各种优秀品质培养,则失之偏颇。当教育者愿意放下“标准答案”的执念,允许孩子在锅碗瓢盆里探索、在柴米油盐中体会,或能唤醒那些藏在试题之外的潜能。

所以,面对小楷的故事,其他家长及学校不妨思考:假期里,除了催促孩子“写作业”,是否也能为他们开辟出一片“实践的天地”?而这,或许就是假期作业最该有的“意义”。

2025-08-13 从厨房小白到家庭御厨: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230516.html 1 3 这份暑假作业很“香”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