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街蛏子馆:让“西施舌”美名远扬

记 者 孙吉晶

通讯员 吴 帅 胡丹丹

8月6日,烈日炙烤。记者来到宁海县长街镇。蛏子大道两侧,分布着连片的养殖塘,水面波光粼粼。清明前后播下的蛏苗在塘内茁壮成长,目前身体长度已超过3厘米。

距养殖塘约两公里处就是长街港中村。在村委会办公楼前,有一座简约的两层楼房,这就是长街蛏子馆。

长街蛏子历史悠久,可追溯至南宋嘉定年间。2011年,长街镇被命名为“中国蛏子之乡”,而港中村是蛏子养殖的核心区域。

馆内图片、实物琳琅满目,从蛏子的产业变迁到蛏子故事的讲述,从蛏子的养殖采挖到蛏子十八式烹饪法,从蛏子的科普知识到营养价值的介绍……全方位展现了蛏子的前世今生和文化基因。“我第一次知道原来长街的蛏子除了鲜美,还有这么深厚的文化底蕴。”一名观众对蛏子馆赞不绝口。

长街蛏子体大壳薄,肉质肥美,色白味鲜,被誉为“西施舌”。在展馆二楼墙上,陈列着几首咏蛏的诗,其中一首诗曰:“缑乡三月八鲜张,蹦跳鱼虾靠一旁。美舌西施风流尽,馋涎争食客人忙。”

蛏子好吃,但抲蛏子是苦力活。早先村民赤脚去海涂,一脚踩下去,滩涂泥就没过膝盖,前行十分困难。在展馆,一架1.9米长的海马吸引了记者的目光。此海马并非生活在海里的海马,海边人家叫“膘”,是一种海涂作业必不可少的工具。

“这是我30多年前制作的,筹建蛏子馆时,我就捐赠给了村里。”今年85岁的夏法达是港中村制作海马的工匠。据老人回忆,18岁那年,他突发奇想要造海马,于是买来工具,搬来一堆木头,一门心思研究海马的制作。

功夫不负有心人,夏法达成功了。有了海马后,村民下海涂时,单腿跪着用膝盖顶住海马尾部,另一条腿则像撑竹排用的竹篙,一伸一缩地在滩涂上划着给海马提供动力。这样一来,海马就能在海涂上轻松滑行,抲蛏就省力多了。

海马、水车、蛤蜊耙……展馆内陈列的“老物件”,每一件各有用途,充满着海泥的气息,见证着村民下海的辛劳,也闪耀着民间工匠的智慧光芒。

小小蛏子馆,是长街蛏子产业发展的缩影。透过图片和数据,我们可以看到长街蛏子的旺盛“生命力”。近年来,长街镇走出了一条以蛏富民、农旅融合的路径,形成养殖、捕捞、烹饪、加工等组成的蛏子全产业链。每10个长街居民中,就有1人的收入与蛏子有关。长街蛏子不仅畅销全国各地,还远销法国、日本、缅甸等国家。

长街还建成了集蛏子养殖、观光体验、美食品鉴、科普教育等于一体的蛏子主题休闲基地,每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去年,长街实现蛏子全产业链产值近5亿元。

“挖掘蛏子文化,助推乡村振兴。”港中村党支部书记陈善平告诉记者,这几天,长街蛏子馆正在进行提升改造,增添了数字屏幕等设施,这样能让游客更直观地体验海洋文化的魅力,进一步提升“中国蛏子之乡”的知名度。

2025-08-09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229667.html 1 3 长街蛏子馆:让“西施舌”美名远扬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