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抵达文化的核心,取道胃部至少是最佳路径之一。”人类学家张光直的这一观点,被李昕升副教授引用在《酱油:独有的中国味道》前言中,成为贯穿全书的灵魂注脚。
本书以学术为基,却以生动的笔触将专业史料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从先秦祭祀中的肉酱“醢”,到汉代《四民月令》记载的“清酱”,从南宋林洪《山家清供》首次写下“酱油”二字,到清代袁枚在《随园食单》中63次提及“秋油”,作者以一瓶调味品为棱镜,折射出中华饮食文化的演进光谱。
一个颠覆常识的发现是,酱油在古代竟是治病良药。唐代孙思邈用酱清治疗恶疮,宋代医书记载其调和药物外敷创口。而当李自成围攻开封时,守城兵卒劫掠百姓家中的“糠粃盐酱油酰”,竟将酱油与基本生存物资并列。一滴酱汁,映照的是百姓日常生活的底色。
我们熟悉的生抽、老抽,原是广式智慧:“抽”本指从酱缸抽取汁液的工艺,头抽最鲜,二抽称“金标”,三抽为“银标”。随着改革开放后各地饮食文化交融,这套诞生于佛山酱园的精细分类,最终征服了全国餐桌。酱油瓶里摇晃着的,是中国人对风味的极致追求。
当读到酱油的世界征途时,更觉自豪。唐代鉴真东渡带去酱技,成就日本“和食之魂”;英人将酱油改制为伍斯特郡辣酱,风靡欧美;今天,全球每三瓶酱油中有一瓶产自中国。小小调味瓶,承载的是中华饮食文化的全球影响力。(推荐书友:徐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