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幼萼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进来,我推开窗户,楼前的月季正开得肆意热闹。带露的花朵粉嫩娇艳,微风拂过,清香味带着晨露的湿润,直往鼻孔里钻。目光不经意落在阳台书架上,随手抽出一本书,倚窗坐下。花香萦绕鼻尖,书香沁入心底。
我真正爱上读书,是在28岁那年。学校清退代课老师,我抱着纸箱回家,心里别提多憋屈。路过一家书店,随手翻到《平凡的世界》,看着孙少平在窑洞里借着油灯啃书的劲儿,突然想起自己以前躲在角落看书的时光。书里的他说:“生活不能等着别人来安排,得自己去争去拼,不管结果咋样,起码没白活一场。”
这话像是一道光,给我指明方向。读完这套书后,我开始思考人生,与其给人打工,不如自己干。根据特长,我做起了小学家教工作。休息时,图书馆就成了我的另一个“单位”,我时不时地骑着电动自行车去借书还书,车筐里总不忘放一袋面包,有时当午饭。有人见到笑我,“这么近也骑车啊。”我思忖,节省时间啊。
书能在人遇到疾病时,给人力量。记得13年前,我突然被查出罹患重病,在宁波二院做了射频手术。术后因睡不习惯软软的病床,就在身下放了一排书,当作硬板床。护士见到说,是不是服务不够周到,怎么想到用书做床垫?我笑着解释是喜欢书,有它们在,才有力量挺过最艰难的时刻。在养病期间,我从书中理解了活着的意义:珍惜当下的生活,努力过好每一天,让亲人们因我的存在而幸福。
说来惭愧,这些年一直在与疾病作斗争的日子中度过,身体因免疫力低下,不是这儿痛就是那儿出现问题。3年前,我在宁波六院做了双脚的拇外翻手术。手术麻药劲儿过后,疼得我压根儿睡不着觉。没办法,我就用手机听《我与地坛》。恍惚中,史铁生摇着轮椅的声音,混着护士查房的脚步声,在我脑子里盘旋,竟然成了最好的止痛药。在养脚伤期间,我坐在轮椅上,理解了行动不便的各种难处。当人的身体受限不能随意行动时,思维反而会相当活跃。靠着书,我走过那一年的寂寞养伤期,顺便写了一些书籍的阅读感受,也算是意外收获。
前几天在医院复查,专家医生说一切正常,并稍稍调整了几味中药方。感觉又赚了些时光。想到史铁生先生在书中写道:“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这就是命运,任何人都是一样,在这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
读书是件神奇的事,能改变人的处事能力,遇事冷静利索不纠结。几年前,身边好多人被房地产市场的变化弄得心烦意乱。但我因为读了各种杂书,对事情的发展趋势有自己的判断。当时儿子刚大学毕业,谈恋爱结婚是迟早的事,那婚房肯定是要买的。经过一番全面又认真的考虑,我和先生商量后一咬牙,给儿子买了套婚房。现在回头看,多亏了读书,让我有能力在人生重要的时刻,不糊涂,抓住机会。
读书让我重新找回自信,不再自卑。特别是看了《向内优势:性格内向者的潜在竞争力》之后,才明白,为何我每次参加集体活动后感觉疲惫,要花很长时间才能恢复,是因为我属于内向型性格。内向者的能量源自内心的深井,而非外部的喧嚣浪潮。“内向不是弱点,而是一种力量。”读书教会我的,不是改变本性,而是像河水接纳河床的走向一样,在认清沟壑与深潭后,依然能在属于自己的河道里从容流淌。
前些天,新婚的儿子、儿媳来家里,把我从图书馆借来的《我的阿勒泰》翻得卷了边。还书时,小两口眼睛亮晶晶地说:“等五一放假想去新疆,看看李娟笔下的戈壁草场和转场的牛羊。”我摩挲着书笑了。这代年轻人总爱把诗和远方装进口袋,没想到这次竟和我撞到同一个频道。李娟的文字像春日里的蒲公英,轻轻一吹,就散作漫天的期待,让两代人的阅读时光,在草原的云影下不期而遇。
书是我最贴心的朋友。我在阳台上也放了个书架,这样,朝北的小书房和朝南的阳台,成了我个人的专属地,就像为日子支起了两只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