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鸿杰
阅读的书面意思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得审美体验与知识的活动。
“阅”和“读”,其实有不同的意思。“阅”的本义是在“门”里清点、盘查,后延伸为察看、检视、阅历。这意味着“阅”是需要运用经验去思考并理解的。
而“读”,有两个本义。一个念dòu,指的是语句中的停顿。古人诵读文章,稍长的停顿叫“句”,较短的停顿叫“读”。加注句读的动作,被称为“断句”。
韩愈的名篇《师说》有一句话叫“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意思是连基本的断句还做不到,哪里能“解惑”呢?后来,人们慢慢地把“读”写成“逗”,现在我们所用的逗号就是来源于此。
“读”的另一个本义呢,就是今天说的dú,意思是照着文字念。发出声音读,是朗读,无声地读,是默读。
说到读书,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往往是苦读。孙敬悬梁,苏秦刺股,车胤囊萤,孙康映雪,匡衡凿壁,宋濂借书……可以说,古往今来,多少名人的苦读故事,值得我们大书特书。
前几天,又看到“江泌追月”的典故:有个叫江泌的人,小时候家中贫寒,晚上跟随月亮的光亮来读书。江泌住在一间小西屋里,月亮一出,照在屋内床下,江泌就坐在床沿读书。一会儿,月偏升到东南上空,江泌就走出屋门外,斜倚着门框读书。夜深了,月西归了,江泌又爬上屋顶,追着月光读书。读着读着,太困了,从房顶掉到了地上,他也不怕疼,爬上去继续读。
小时候,我觉得读书真苦。尤其是刚上中学的时候,每天凌晨4点起床,吃一口泡饭就出门。学校在很远的山岙里,要走上两个小时,要经过好几个村庄,会遇到好多野狗。有一次,大概是我手里的饭盒有香气,一群野狗追着我跑。到了学校,我的鞋子都跑掉了。那时候,学校条件也差,窗户都是纸糊的。一到冬天,寒风呼啸,教室里的人打着哆嗦跺着脚,读课文的声音怎么听都像是低沉的惨叫。
也有人说读书是乐读。《论语》的开篇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陶渊明呢,说自己“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陆游更是以读书为人生乐趣,“天下无如读书乐”。
读书的滋味确实好。20世纪90年代初,我在杭州读中专,专业是图书发行。第一次实习,分到浙江省外文书店,那时书店还在西湖边。门市的柜台,细细长长的,从柜台一抬眼就是垂柳、松柏、香樟。门前花坛也很精致,恰似七色缎带。比花坛更美的,是书店里的仓库。那也是我第一次见到这么多的书,尤其是那些原版书,装帧精美,让人爱不释手。那时候,中日围棋对抗赛非常激烈,很多人爱看围棋书。午休的时候,我拿一本日文棋谱,到湖边的石桌上摆谱。妖刀雪崩,大斜大飞,小目尖顶,小飞守角,还有什么“宇宙流”,那真是“欣欣然、乐陶陶,冁然而笑”。
那读书到底是苦还是乐呢?这个问题我曾百思不得其解。后来啊,渐渐明白了,一个人要想在专业领域中有所成就,势必要经过一番苦读;而一个人喜欢休闲阅读呢,肯定怡然自得,毕竟可供选择的休闲书太多。你看,喜欢诗词的人,可以朗诵诗词;喜欢小说的人,可以沉迷故事;喜欢散文的人,可以在美文中体悟人生。
如此想来,苦读也好,乐读也罢,最关键的还是要爱读。
爱读,就是让正在上学的孩子,能够在掌握课内知识的基础上,读到丰富多彩的课外书;爱读,就是要让银发老人能够安心在家,自得其乐地打开书本;爱读,更是要让千千万万的打工人,在繁重的工作之余找到自己的阅读方向,汲取砥砺前行的力量。
因为,在那些经典好书中,人类所有的情感被一字一句镌刻。生与死被尽情渲染,爱与恨被反复述说,少年的爱情泛着玫瑰的香味,逝去的亲人化作漫天的星河……那些文字,让我们看到世界应有的光华。
于是我们懂得,生活并不灰暗,回忆不曾被掩埋,再平凡无趣的日子,也值得满怀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