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涌千年遗韵 情系现代风情

——多维透视《宁波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山佳

宁波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城市文脉源远流长,拥有8000多年的海洋文明史和1200多年的三江口建城史。形成于晋代的浙东运河连接了7世纪初开凿的京杭大运河,宁波也由此成为中国大运河南端出海口、“海上丝绸之路”东方始发港,具有了运河城市与海港城市的双重特征。宁波大地四明山、天台山巍然矗立,三江汇涌,甬江纵贯入海。山的伟岸、海的奔放、江的灵动、湖的沉稳,孕育了宁波独特的地域民俗文化,造就了宁波人独特的精神气质。

《宁波民俗文化》一书以动态传承的方式记录了宁波人的日常民俗文化,包括城区的市井生活民俗文化、郊县的乡村生活民俗文化。对宁波民俗文化的阐述,既有物质生活层面的,也有社会生活层面的,更有精神生活层面的。本书以历史传承的底蕴、地域文化的特色及民俗文化与宁波文化生态的相互依存关系为考察中心,成为宁波乡土史志的重要资料。

全书共设八章,包括“岁时民俗”“人生礼俗”“饮食民俗”“生产民俗”“游乐民俗”“语言民俗”“民间俗信”“民俗艺术”,均以宁波典型的民俗事象为研究对象,力图以精当而通俗的理论概括和民俗阐释作整体分析,并对宁波源远流长的民俗文化和资源价值做出合理评判。

《宁波民俗文化》是宁波市文联文艺创作重点项目,也是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东文化研究院”项目。作者毛海莹为宁波大学教授、文艺民俗学博士,专业的思维让作者更多地用文艺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民俗、研究民俗。钟敬文先生“民俗学是现代学”的思想认为:民俗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现代社会中的民俗事象;主要研究方法是对它们进行实地采集并加以科学研究;研究视角主要是着眼于现在;研究目的是为现代社会和文化服务。这种学术思想长期以来影响和引领着作者,因此这些思想也无形地渗透融入了《宁波民俗文化》的研究与撰写中。

作者意在把最具宁波特色的民俗立体多维地展示给读者,既关注民俗基因溯源,也能兼顾民俗文化的当代表达,这是著作的亮点之一。此外,宁波是滨海城市,海洋文化澎湃了8000多年,因此本书在研究宁波民俗文化时,特别关注了宁波的海洋民俗文化,在饮食民俗、人生礼俗、民间俗信方面凸显了海洋特色。值得一提的是,运用田野调查和民俗访谈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宁波民俗的研究,在搜集考证史料的基础上丰富民俗事象,是著作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展示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民俗,把民俗外在与内在、宏观与微观结合起来进行考察,民俗的那种启蒙人、鼓舞人、凝聚人的魅力,或许能被真正地激发出来,成为当代人构筑丰富精神世界的元素。

《宁波民俗文化》语言精练雅致,行文畅达,并配有40余张宁波特色民俗图照。这些照片是作者多年来民俗采风和田野调查拍摄所得。毛海莹教授是土生土长的宁波人,她对生活中的民俗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多次参加诞生、婚嫁、寿辰、丧葬等一系列的人生仪礼,体验并感受着宁波老百姓四时八节的饮食及相关习俗,聆听并记录了长辈们口耳相传的民间俗信等。在此基础上,还采访了深谙宁波民俗的“老宁波”和民间文艺工作者,积累了大量的民俗口述资料。

著作既是对宁波民俗的抢救性记录,也通过比较视角凸显了浙东民俗文化和海洋民俗文化的特色。此书的出版不仅填补了宁波民俗系统研究的空白,更以方法论创新为学界提供了重要参照。全书以八章结构贯穿宁波民俗的时空脉络,突破了传统民俗志的平面记录模式。例如,在“岁时民俗”章节中,对“宁波八月十六过中秋”的民俗考察,既梳理了关于南宋宰相史浩的文献记载,又结合当代宁波地区祭拜月神、吃芋艿鸭、吃水塔糕、中秋赛龙舟谢月神的独特民俗,揭示了民俗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适应性变异。这种“历史—当下”的双重视角,为民俗现代性转型与当下非遗保护提供了动态研究的视角。

宁波是全国文明城市,经济和文化齐头并进,也是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中重要的独具活力和特色的现代化滨海城市。因此,《宁波民俗文化》的出版既为学界提供了城市民俗研究的重要学术资料,也为来甬工作、学习人士了解宁波民俗提供了文化参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应用价值。

2025-04-21 ——多维透视《宁波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210110.html 1 3 潮涌千年遗韵 情系现代风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