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间百草》中,作家田炳信以《本草纲目》所录草药为脉络,编织出一张融合博物、训诂等多学科知识的大网,展现古人朴素而深邃的价值观念。
从“小丑不丑”到“曼珠沙华”,从“紫苏荏苒”到“国老甘草”,从“驻颜白术”再到“有贝无患”,这些充满意趣的标题,打破了传统植物科普的单调范式。作者结合神农尝百草传说,从《尔雅》《诗经》《黄帝内经》等古籍中汲取养分,生动描绘了古人的生产生活场景及他们对生命的体悟。
本书不仅介绍药草的生长环境、形态特征与药用价值,更剖析其背后的文化意义和哲理。半夏逆暑而生,别名众多,它的生长特性与古代物候学相呼应,在传统文化中占据特殊地位。“假如自然界有公平一说,‘半夏’就是一个必选项,在阴阳裂隙之间,不偏不倚生根发芽。”
“人类了解自然,认知世界,认真记住一棵草、一朵花、一棵树,或取其叶,或取其茎,或取其根。”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作者有着独到且深刻的洞察。古代“虞”官的信条与现代环保理念的呼应,则体现了人类对自然态度的传承发展。三皇五帝时代,管理山泽鸟兽的官员被称为“虞”,古人所遵循的“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原则,恰如今天号召的节能减排、减少化学污染、参与植树、禁止非法捕捞等。
翻阅《人间百草》,我们可以走进微观的百草园,感受生命互动与自然温情,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生命与文化的关系。
(推荐书友:刘学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