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图演变中看见世界的发展

——读龚缨晏《世界地图的故事》

李清

古希腊地理学家托勒密曾说,“地图是世界的镜子”,强调了地图是人类认知世界的重要工具。地图,向来是记录地理信息和探索未知世界的重要载体。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相较于对本土地图的关注,中国人对世界地图历史的探究较少。在这样的背景下,宁波大学教授、兼任浙江大学历史系博导的龚缨晏所著的《世界地图的故事》,为我们开启了一扇了解世界地图发展历程的崭新窗口。

本书名为“故事”,实则是一部关于世界地图发展的文化史。书中详尽梳理了世界地图制作的历史脉络,并分析了其背后蕴藏的文化意义。作者凭借翔实的历史资料与丰富的实例,细致入微地描绘了世界地图制作技术从古至今的演进轨迹,为读者搭建起一个从全球视角理解地图学的坚实框架。通过阅读本书,不仅能知晓地图制作技术的变革,更能洞悉这些变革背后所反映的人类认知世界的发展进程。

全书主体分为六章。第一章回溯古代西方人绘制的世界地图,涵盖了古巴比伦的世界地图、托勒密的地圆说,以及地理大发现带来的深远影响和近代地图投影方法的演变等内容。第二章聚焦于形形色色的T-O地图,即中世纪基督教世界最为常见的一种世界地图范式。第三、四章探讨欧洲中世纪的特殊世界地图,分别为异形地图和挂图型世界地图。第五章阐述东方知识的扩大与地图学的进步。第六章则围绕地理大发现时代的世界地图展开。作者在各章节中深入探究世界地图的发展历史和文化意义,研究不同时代地图面貌迥异的根源,以及古代和现代对世界地理观察存在差异的原因。特别是大航海时代之后,西方地图绘制技术随着航海技术的突飞猛进而不断革新。这一过程让读者清晰地看到,世界地图发展背后的科技进步,不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更为我们观察世界提供了与时俱进的视角。

作者在书中将西方与中国的地图发展历程进行了跨文化比较,使得本书的内涵超越了单纯的地图学范畴,成为文化交流与互动的有力见证。例如,中国古代地图多服务于政治统治,用于明确疆土范围、彰显王朝权威,其中往往蕴含着浓厚的儒家文化和等级观念。而西方地图自古希腊时期起,就注重对世界的客观认知与探索,更多地体现了基督教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古代地图绘制强调实用性和平面布局,对地理信息的精确性要求相对较低。西方地图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引入经纬度等概念,更追求地理信息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地图的演变史,无疑是人类发展史的生动注脚。书的“尾声”一章题为《从“天下图”到“世界地图”》,阐述了中国传统“天下图”观念向近代“世界地图”观念的转变过程。古代中国人绘制的“天下图”,以中国为主体,四周国家为陪衬,这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世界的认知。但随着西方传教士带来世界地图,以及近代西方列强的冲击,中国人开始逐步认识到世界的真实面貌,传统的“天下图”观念受到挑战,并逐渐被“世界地图”观念所取代。这一转变过程,生动地反映了中国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艰难历程,也为今天带来深刻启示,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开放交流对于认知世界的重要性。

书中还穿插了众多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地图,为读者提供了直观的视觉体验。如托勒密时代的世界地图,清晰标注了当时已知的大陆、海洋,呈现当时西方对世界的认知框架;中国古代的《禹迹图》,采用计里画方的方式,详细记录了山川、河流、城市等地理要素,展现了古代中国人绘制地图的智慧;大航海时代的地图,以醒目的线条描绘出航海家们开辟的新航线,各国探险家的航行轨迹一目了然。部分地图上还绘制着神话生物、奇珍异兽等,为书籍增添了趣味性,让抽象的历史地理知识变得鲜活生动,引领读者轻松领略世界地图发展演变历程中的独特魅力。

2025-04-07 ——读龚缨晏《世界地图的故事》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207403.html 1 3 在地图演变中看见世界的发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