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糊辣

樱花烂漫几多时 (徐诚 摄)

■陈云

那时,我还是个小电工,跟着师傅学技术。每逢寒冬腊月,去室外维修电气设备比较辛苦,没多久就冻得手脚冰凉,手上的活自然慢了许多,往往等维修结束,早过了就餐时间。回到电工间,卸下腰间插满老虎钳、螺丝刀、扳手、电工刀的工具套,用“咸肥皂”洗干净手,从工具箱拿出两只印有“某某厂团委留念”字样的搪瓷碗,急匆匆去食堂买饭菜。

走进食堂,感觉特别空旷,饭桌旁仅剩零星的三四人吃饭,食堂工作人员已开始擦桌抹凳打扫卫生。饭师傅接过我递进窗口的搪瓷碗,一手抓起尖底的量勺,弯下腰从木桶底部挖出四两米饭,扣到我的搪瓷碗里。移步到另一侧买菜窗口,透过玻璃窗,只见台子上还有卖剩的几盆冷冰冰的肉饼子炖蛋、红烧大排。我探头伸向一只亮闪闪的大盆子张望,还好肉糊辣没有卖完。大菜师傅明白我和师傅这么晚才来吃饭都是因为干活耽搁的,因而显得特别客气,用半圆的大勺子舀出满满两大勺肉糊辣,把我的搪瓷碗装得满满当当。肉糊辣表面看上去无啥热气,实际上还有余温,其因是肉糊辣表面有一层薄薄的浮油,把肉糊辣的热量封存了起来。

此刻,经过一个上午的室外工作,我早已饥寒交迫。一碗温热的肉糊辣在辛辣味的加持下,热量倍增。它鲜咸适口,干湿恰当,无需热汤,也不用“压饭榔头”,呼噜呼噜扒进嘴巴,顷刻间获得饱腹感。在隆冬时节错过了饭点的空旷食堂,能吃到这一碗温热的肉糊辣,已是心满意足。

由此可见,肉糊辣对于一个无法按时就餐的小电工来讲,它是一碗应急菜、方便菜。而在一群群家境并不富裕的高中生眼里,肉糊辣又是一碗实惠菜、亲民菜。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在邱隘盛垫桥的县中读书,两个冬季的食堂,肉糊辣是名副其实的招牌菜。同学们的菜碗里,超过一半有这碗肉糊辣。最关键的原因,是它的售价便宜、亲民,即便是家境不太富裕的同学,也能买得起这碗既有荤又有素的肉糊辣。一届又一届的学生离校多年后,有人对校园飞机房记忆犹存,有人对挥锄劳动念念不忘,有人对理化实验室印象深刻……但县中食堂的肉糊辣,却是校友们共同的记忆。以至于现如今的校友微信群,也取名叫“县中肉糊辣”。

肉糊辣的食材组成很是简单,只有两种:猪肉、白菜。从营养角度来看,这两种食材的营养价值并不简单:白菜具有益胃生津、清热除烦的功用,白菜中含有B族维生素、维生素C、钙、铁、磷等,白菜还含有丰富的粗纤维;而猪肉能为人体提供优质蛋白质,猪肉含有脂肪,可以为人体提供能量,还能帮助吸收一些脂溶性维生素,猪肉中还含有铁、锌等微量元素,能预防缺铁性贫血。

肉糊辣的做法不难:猪肉(多带点肥肉)切丝,大白菜洗净切成细条状,还要准备好淀粉水。热锅冷油,先炒肉丝,待其颜色发白,放入白菜条翻炒,放盐,视白菜出水量加水适当,放入味精、鲜辣粉,慢慢倒入淀粉水,不断搅拌,勾芡至稠厚均匀即可出锅。最后浇上麻油,撒入少许葱花,即成。

肉糊辣的家庭做法与食堂大锅炒会略有不同,地域不同做法也会略有差异,有用白胡椒的,还有最后一道工序用热油淋的,但总体味道大差不差。

有的菜以食材见长,有的菜以做法取胜,有的菜以风味诱人,但肉糊辣却以其方便、实惠、接地气的特点被人们铭记。如今县中毕业的校友、同学相聚去饭店吃饭,总会点一盆肉糊辣叙叙旧、表表情怀。

在那些艰苦的岁月,四两白米饭果腹续命,一碗肉糊辣提供营养。它就像菜肴中的“扫地僧”,一身武功,却不事张扬、不声不响,它姿态低调,售价低廉,却在寒冷的冬天给人以温暖,给人以力量,就这样,度过了一个个难挨的冬日。转眼,当肉糊辣写上食堂菜牌的频率逐渐减少,来年的春天便到了。

2025-03-24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205310.html 1 3 肉糊辣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