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者 陈敏
通讯员 邱磊
进入3月,清明节就不远了,这将是鄞州李阿姨去世后的第一个清明节。老伴陈伯早就想好,那天他要去大同公墓看望李阿姨,听宁波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说,李阿姨的名字已被刻入纪念墙。
李阿姨是宁波市第440位器官捐献者,她捐献了一肝、两角膜和遗体。
不幸发生在去年11月的一天,李阿姨在家突发脑梗,家人急忙将她送到医院,因大面积出血,抢救无效。看着躺在ICU病床上昏迷不醒的老伴,陈伯悲痛不已。让医护人员感动的是,老人居然递给他们一份《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表》,“我老伴是器官捐献志愿者,请帮她实现生前的愿望吧”。
原来,陈伯夫妇俩早在10年前就一起签署了《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表》,双双成为器官捐献志愿者。更让医护人员肃然起敬的是,陈伯家族中有8人是器官捐献志愿者。
陈伯共有6个兄弟姐妹。最早加入器官捐献志愿者队伍的是陈伯的二哥二嫂。10多年前的一天,在兄弟姐妹们聚餐时,陈伯的二哥说起此事。那时,在宁波捐献器官还是很前卫的举动。但陈伯二哥的举动得到了兄弟姐妹们的支持,“这个好,人死了啥都没了,假如自己的器官还能救人一命,那多有意义。”让二哥开心的是,兄弟姐妹们纷纷加入了这个爱心队伍,先是大哥大嫂,再是三弟三弟媳、小妹小妹夫。
陈伯告诉记者,其实他和老伴早就关注器官捐献,他们通过新闻报道了解到,中国每年有30万人等待器官移植,但每年只有1.6万人左右有幸得到救助。30万人,如果得不到救治,可能就意味着30万个家庭的破碎,“如果多一些爱心人士行动起来,就能够给更多的患者以生的希望”。
“没想到我老伴在家族中第一个实现器官捐献。”面对记者的采访,陈伯说,说不心痛是不可能的,但这是老伴的心愿,他一定要帮她实现。
让陈伯欣慰的是,李阿姨的肝脏已经完成移植,手术很成功,受捐者已恢复健康。他说,老伴平时身体并不好,几年前因为骑车摔了一次,置换了人工髋关节,之后身体便每况愈下,备受病痛折磨的她更能对那些患者的痛苦感同身受。如今她用自己的“生命礼物”救活了一个人,用她的角膜帮助别人重新看到这个精彩的世界,“她肯定特别开心”。
以己之躯,护数人之周全,这是生命的延续也是生命的回归,更是最好的生命礼赞。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自2011年宁波实现第一例器官捐献以来,越来越多像李阿姨、陈伯这样的爱心人士加入这个爱的行列。据统计,截至2024年底,全市已有器官遗体(角膜)捐献志愿者5.4万人,实现器官捐献446例,遗体捐献327例,角膜捐献644例。这些凡人善举的背后,是人世间最伟大的爱,是亲人坚定的支持和摒弃世俗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