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广阔
现在国内大多数博物馆会选择在周一闭馆,周一也成为不成文的博物馆“闭馆日”。但在淮安,“周一闭馆”这一惯例被打破。淮安市博物馆日前发布公告:自2月10日起每周一至周日均正常开放,不再设闭馆日(2月12日《扬子晚报》)。
这座地级市博物馆宣布取消周一闭馆制度,成为国内首个“永不打烊”的博物馆。这一公告,引发公众广泛关注。这一决定表面上只是开放时间的调整,实则在全国为数众多的博物馆当中具有破冰意义。在博物馆热的浪潮下,这一举措不仅回应了公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更折射出中国博物馆从“文化殿堂”向“公共客厅”的深刻转型。
周一闭馆制度源于博物馆的维护需求和工作人员的业务学习、休息安排。这种制度在特定历史时期具有合理性,但随着社会发展,其局限性日益凸显。闭馆日往往成为公众参观的障碍,特别是对于外地游客和特定群体而言,这种时间限制可能意味着永远错过参观机会。淮安市博物馆取消闭馆日,体现其文化服务意识的觉醒。这一决定需要克服人员调配、设备维护、运营成本等诸多困难,但其背后是对公众文化权利的尊重。博物馆不再将自身定位为高高在上的文化殿堂,而是转变为服务大众的公共文化空间。
淮安的做法为全国博物馆提供了改革样本。它表明,文化供给侧的改革不仅需要增加数量,更要提升服务质量。打破闭馆惯例,正是这种改革的具体体现,能够让文化资源更好利用起来,惠及更多人群。
近年来,博物馆热席卷全国。从故宫博物院的文创产品走红,到各地博物馆的参观人数屡创新高,折射出公众文化需求的觉醒。人们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参观,而是追求更深层次的文化体验和精神满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博物馆理应满足这种需求,而取消闭馆日,正是对这种需求的积极回应,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文化资源真正服务于民。
“永不打烊”的开放模式,要求博物馆在运营管理上进行创新。这包括人员轮班制度的优化、智能设备的运用、服务流程的再造等。这些创新不仅能够提升运营效率,也为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这种改革有助于推动博物馆事业迈向新的高度,让文化之光普照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