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人才“掐尖” 催生教育焦虑

戈岩平

近日,长沙市望城区发布《2025年事业引才博士公开引进公告》,其中提到年龄要求为28周岁及以下,优秀者可放宽至30周岁。

此招聘消息一出,很快在网上引发热议。大多数网友认为,28岁的年龄划线过于苛刻。教育部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博士平均延期率达40%,正常毕业年龄普遍在29岁至32岁。能够在28岁之前就拿到博士学位,这样的人凤毛麟角。

用人单位对“年轻博士”的畸形追捧,暴露了人才评价的价值迷失。作为事业引才,对人员招聘设置年龄要求,本无可厚非。但一味卡年龄、唯年龄,未免有人才“掐尖”之嫌疑。

近年来,35岁年龄红线成为很多“大龄博士”的就业红线。更有甚者,一些单位还逐渐将年龄红线“前移”,根据不同岗位设置32岁、28岁等更低龄的门槛。“人才掐尖”之风愈演愈烈,正在加剧人才焦虑、教育焦虑。

很多应聘者本来对相关岗位很感兴趣,也符合基本的能力要求,可一条条缺乏科学依据的低龄化要求,往往使他们被无奈劝退,连平等参与竞争的机会都没有。

为追赶社会用工“生物钟”,部分博士生被迫放弃深度研究,选择短平快的课题;导师也不得不调整培养方案,将三年制压缩为“速成班”。这种倒逼机制正在制造大量“早产博士”,其学术水平令人担忧。

反过来看,将生理年龄等同于工作能力、工作潜力,既太武断,也不科学。其实,知识的疆域里,决定边界的从来不是出生证明上的数字,而是思想所能抵达的远方。推动社会进步、事业发展的真正人才,往往是“板凳肯坐十年冷”的有识之士,绝非论文流水线上的搬运工。

2025-02-13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198598.html 1 3 别让人才“掐尖” 催生教育焦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