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子明
春秋是个农耕时代,人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生活简单。入夜后大多在家,奔波在途的极少。卫灵公与夫人闲聊度夜,隐隐听见东面传来由远而近的辚辚车声,接近宫门时,声音消失了。不一会,辚辚车声又起,渐往西去。
长夜漫话,灵公又有了新话题。问:“会是谁呢?”夫人:“是大夫蘧伯玉。”又问:“为什么会是他?”夫人:“《礼》有规定,公门前下车下马,示敬重。贤惠的人,不会因为夜深无人而违规。蘧伯玉是卫国贤大夫,这人一定是他。”瞧这简单的生活,不经意的闲聊夜话,却聊出不一般的家国情怀。
古时的马车,载人负重后,车轴的声音变得沉重。那时道路不多,宫前大道成了主要通途。拥有车辆的也只有大臣、贵族和有钱人家。宫门前慢速、下车,除示尊卑外,恐怕还考虑到安全、减少扬尘和嘈杂。不过,入夜后,很多车主无视礼制,趁夜色无人,飞驰而过。就像今天的车主,在监控区中规中矩,无监控时则随意放纵。日常工作中,能做到“领导在场和不在场一个样”就成榜样了。可知自觉自律不易。
正闲聊间,先后又有两辆马车,辚辚疾驰,直过宫门。这,才是人性的常态呀,宫里已是司空见惯。“真的是蘧伯玉?”灵公喃喃自问,更加好奇前面那辆车了。遂密遣心腹去打探,回报果然是蘧伯玉。灵公面对夫人时却故意说:“不是蘧伯玉。”夫人听闻,马上举盏,说:“这可要庆贺了。”灵公说:“这也值得庆贺?”夫人说:“非常值得庆贺。以前,我一直认为,卫国只有一个蘧伯玉。如今看来,又多一位可以媲美蘧伯玉的贤臣了。这是国家的福气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