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小明
宋元时期,我国浙闽地区与日本九州之间存在着一条“海上石刻之路”,这条石刻文化交流路线以明州—博多为西、东两个枢纽,石制雕刻品和石材的流通、舶商与匠人的流动、工艺技术的传承等种种史像相互缀合、彼此交织,共同构成了海上石刻之路的历史画卷。宁波大学刘恒武、袁颖合著的《宋代海上丝绸之路输日佛教石刻研究》聚焦日本现存宋代舶载输日石刻,观物、查迹、探源、考史,填补了国内学界本领域研究的空白,更新了海外学者在该专题上的既有认知。
“物”“场”“人”“史”
《宋代海上丝绸之路输日佛教石刻研究》一书,是两位作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优秀结项成果,于2024年11月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由绪论、六章正文、结语组成,合计40万字。在内容结构上,本书章章密接,节节相扣,层层递进,逻辑严谨。前三章关注“物”——石刻遗存文物本体;第四章考察“场”——宋代输日石刻存置环境;后两章则侧重诠释“人”与“史”——输日石刻的相关历史叙事。在书中,作者首先勾绘了宋代舶载输日石刻的状貌,阐明了这批遗存的时空坐标,进而回答了它们源于何处的问题。接下来由文物分析转至文献解读,循“石”探“史”,从独特的维度与视角再现了东亚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斑斓图景。
一方面,本书作者视野开阔,旁求博考,将窣堵波式石塔与萨摩塔的谱系追溯到西安青龙寺遗物和敦煌壁画图像,将宋代石狮之脉络上推至河南宋陵石刻。另一方面,察微见细,钩沉索隐。例如,书中论及的阿育王寺舍利殿后壁浮雕多闻天王造像所持小微型窣堵波式石塔、泉州开元寺东塔基座的浮雕窣堵波式石塔,均为关涉日藏萨摩塔形制演变研究的重要文物资料,而先前学界无人留意。
何以宁波?
在“海上石刻之路”专题中,宁波是焦点议题,那么,“何以宁波”?关于该领域研究的宁波议题,本书探讨尤详。根据国外研究,日藏萨摩塔主要以宁波鄞西石材制成,石刻成品从明州(庆元)港舶载输至日本九州。然而,多年来宁波地区一直未发现相关物证。作者从宁波地区近年新见石刻遗物中辨识出两件窣堵波式石塔塔身遗构,再结合大德寺藏明州《五百罗汉图》的相关图像资料,有力论证了萨摩塔出自宁波的观点。
更为重要的是,本书基于宋代商舶越洋航行、中日人员跨海往来的文献记录,阐明了明州(庆元)在浙闽航海系统乃至东亚海交网络中担当着关键角色,有理有据地回答了“何以宁波”的发问。
以物察史、以图证史
这部著作从专题研究到书稿出版,前后历时十数载。在此期间,作者进行了大量的文物考察、实地调查,足迹遍及浙东、浙南、闽南及日本九州、本州,探查赴日商船航迹,考辨旅日宋人遗踪,行走山海之间,穿越历史时空。
本书前三章立足国内外文物调查,后三章结合中外文献解读,搜集查阅的史料文本包括正史、方志、行记、古文书、石刻铭文等。作为以物察史、以图证史的学术专著,书中附图多达228帧,其中,实物遗存和史迹景观照片大多选自作者实地拍摄、整理储存的文物图像库。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封面极具创意,设计感十足的图案蕴含着此岸彼岸星槎往渡、海丝悠长梯航万里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