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医院”套上“笼头” 方能行稳致远

唐传艳

到医院看病,迎面而来的可能是智能机器人;检查结果出来,人工智能迅速给出诊断意见……随着AI技术飞速提升,其在诊疗上的应用越来越广。目前在一些新闻中亮相的“AI医院”,实际是AI辅助诊疗技术的应用。医疗创新在提速,但安全监管的“闸门”仍在人类医生手上(12月4日《新华每日电讯》)。

医院运用AI技术达到一定的深度与广度,或可称之为“AI医院”。“AI医院”在提高诊疗水平和看病便捷程度等方面,可带来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比如,智能导诊机器人既耐心又专业,可协助患者精准挂号,科学安排看病的路径与程序。AI采写病历让医生从繁琐的问诊中解放出来,有更多时间服务患者。AI诊断、AI生成处方和治疗方案等,准确性和适用性很高。通过人机对比,往往可以得出智能医疗产品“技术不输主治医师”等结论。

今年6月,在瑞士举办的AI for Good全球峰会上,来自我国的AI癌症早筛技术在识别漏诊病例方面的精彩表现,让与会专家惊叹不已。目前诸多大医院均在倾力研发和普及智能医疗产品,人工智能当家的“AI医院”或将很快走进现实。中小医院乃至基层医疗机构在智能产品运用方面的积极性很高,“AI医生”的作用或将日益凸显。

在看好“AI医院”前景的同时,有些隐忧也应受到重视,尤其须回答好“诊疗以谁为主”这个问题。当一家医疗机构过于相信和依赖“AI医生”时,就难以及时发现诊疗错误等隐患。医学面对的是人,诊疗需要有人情味,人工智能机械的诊断、冰冷的建议等,均可能让患者感到不适,甚至受到伤害。人工智能缺乏人类的情感,但记忆力超强,当诊疗涉及医学伦理和敏感隐私时,AI技术不宜涉足,在患者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等方面,须严密规划,封堵漏洞。

要知道,AI的学习能力再强、知识掌握再全面,也只是通过大量“阅读”医学文献、学习已有病例、“吃进”现存医疗数据等方式来提升能力。当AI技术运用过于广泛,或许会抑制医疗创新与研发能力。因此,医学科研与创新只能由人来完成,AI技术的运用应该限定在基础医疗领域,并进行总量控制。

AI技术运用医疗的趋势不可阻挡,“AI医院”的美好前景也令人向往,化解看病难和看病贵,AI技术的利用价值不容低估。但智能技术对于医疗是一把双刃剑,通过明确的规则、高效的管理趋利避害,是运用好技术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套上管理的“笼头”,“AI医院”方能行稳致远,在造福社会的同时,避免不良影响。

2024-12-05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188190.html 1 3 “AI医院”套上“笼头” 方能行稳致远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