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征信信息不该被随意查询和收集

史洪举

张女士平时经常在手机上看到贷款广告,比如某银行App或第三方借贷平台的弹窗信息。偶尔,她会点进去查看自己的贷款额度和利息,虽未实际申请贷款,但类似操作进行了十多次。近日,她尝试通过三家银行的App申请消费贷款,但资格审核均未通过。某银行工作人员称,即便没有真正申请贷款,每次点击广告并授权查询额度,就会在征信报告中留下记录,多次查询会被银行风控系统认为借款人急需资金,资质较弱,从而降低贷款审批通过率(12月4日《扬子晚报》)。

有过贷款经历的人知道,个人要想到柜台查询征信信息需要持身份证,并进行“刷脸”验证,门槛较高,程序较为复杂。即便通过云闪付等App查询个人征信信息,也需要通过人脸识别和短信验证码等程序。之所以设置较为严格和复杂的查询程序,主要就是为了保护个人隐私信息不被随意查询和泄露。

换言之,人们查询自己的征信信息时,尚需经过严格复杂的程序,其他机构和个人要想查询某个人的征信信息,就应遵循更为严格的程序。但遗憾的是,一些银行或信贷机构想查询或获取个人征信易如反掌。就像张女士,只是点击了网贷机构的弹窗广告,查询了贷款额度和利息,就在未被明确告知甚至是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信贷机构查询并收集了征信信息。

这是对个人信息权和隐私安全的肆意侵犯。因为,浏览弹窗广告者并不知道其后隐藏着何种“陷阱”,即便是想查询信贷额度,也不必非要提供征信信息。也就是说,绝大多数人在缺乏防范意识的情况下,被一些信贷机构打着“查询贷款”额度的旗号骗取了个人授权,进而轻松获取查询人的征信信息。

《征信业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向征信机构查询个人信息的,应当取得信息主体本人的书面同意并约定用途。让人疑惑的是,横行于网络上的征信机构是如何取得征信主体书面同意的,难道就是依靠点击几下按钮吗?

在信息社会,个人征信信息是非常宝贵的财富,事关个人人身财产安全。妥善保管个人征信信息,事关征信机构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保护征信信息不被随意查询和泄露,既需要个人不轻信贷款广告,不随便“点着玩”,更需要监管部门和征信机构多些责任心和社会良知,尽最大限度保护征信信息的安全性。

因此,理当对有权查询个人征信信息的机构设定一定门槛,避免随便一个机构就可查询个人征信,并设置必要的授权程序,通过显著提示、人脸识别、语音告知、短信告知、短信验证码等多种方式尽到提醒义务,取得明确授权,方可进行征信信息的查询和收集。只有这样,我们才不至于沦为信息时代的“透明人”“裸奔者”。

2024-12-05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188185.html 1 3 个人征信信息不该被随意查询和收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