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越明
前段时间,宗馥莉在娃哈哈集团的辞职风波,引发大量关注,事件虽以宗馥莉回归履职画上句号,却也让民营企业交接班话题再次进入公众视野。如何未雨绸缪、提早布局,破解民营企业“青黄不接”的接班困境,是民营企业创始人面临的迫在眉睫的问题。
改革开放已经40多年了,最初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家,大多进入“60后”“70后”行列。发展的接力棒,正逐步由“企二代”们接过。据《中国新闻周刊》等有关媒体公布的数据显示,宁波第一代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平均年龄已达63.5岁;未来5年,将有80%的企业进入交接班阶段,其中95%将选择代际传承。而新生代们能否顺利扛起“父辈的旗帜”,既是关乎企业兴衰的“家事”,也是影响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
办企业难,把家业传承好更难。纵观近年来的民企接班案例,无论是本土某知名企业的股权争夺风波,还是娃哈哈集团宗馥莉的辞职风波,无不暴露了民营企业在交接班过程中存在的思想准备不足、经验储备不足、企业治理结构缺陷等隐患和挑战。对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早布局予以解决,企业的平稳“交棒”,就可能成为一种奢望。
企业接班人的培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离不开前瞻性思考和全局性谋划。《家族领导力》作者克雷格指出,家族式企业接班人的成长和成熟过程,至少要经历态度准备、进入企业、业务开发、领导力培养等七个自然阶段。只有让接班人在“压担子”的过程中,经受必要的历练、磨合,才能缩短成长周期,提升驾驭全局的能力,保持企业的稳定运营。
综合看来,民营企业交接班,既有“交”的问题,也有“接”的问题,从两端发力,才会有更好效果。
作为企业创始人,“创一代”们需要把握好“进”与“退”的尺度和“放”与“管”的界限,给“接班人”以必要的信任。像方太集团,创始人茅理翔与儿子茅忠群边创业、边传承,以“带三年、帮三年、看三年”的“三三制”原则,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实现了交接班“软着陆”,如此“丝滑”的交接班,堪称家族式企业传承的范例。
民营企业交接班的过程,也是企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重要契机。从现状看,不少“企二代”有海外留学背景,与“企一代”相比,有着更良好的专业素质和更开阔的眼界。一旦他们适应了企业的经营管理,往往能够基于对市场变化的敏锐洞察,适时调整优化战略方向,挖掘新的发展机会,使企业发展“更上一层楼”。
作为“企二代”,在接班的过程中,则需要寻找合适的角度切入,运用自身优势,用成绩说话,为企业注入新兴力量,推动企业转型发展,与时俱进。在交接班的过程中,不断与企业磨合,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创造更多机会。
民营企业的传承,本质上是企业家精神的传承。部分企业面临着“不愿交”与“不愿接”的双重难题,企业代际传承困局源于两代人文化背景的差异等多方面因素。为了防止企业家精神的“断层”,在交接班过程中,作为“企二代”,应发扬父辈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四千精神”,并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有人把中国民营企业短时间集中面临交接班挑战,形容为“民企的后浪时代”,并建言,政府相关部门应当采取一些措施,在波动的经济周期中帮助企业稳住发展。从一些地方的实践看,这方面,确实是有不少事情可以做的。比如,搭建平台,定期开展新老企业家经验分享交流活动;针对重点企业,开展靶向培塑,协助企业化解交接班风险;依托高校,推动人才培养和相关理论研究,为企业交接班提供本土经验指导;引育专业机构,打造优质家族式企业传承服务生态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