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视域中的袁可嘉

——读《沉寂的洪钟:九叶诗人袁可嘉》

高莽 绘

童银舫

2008年11月8日,袁可嘉先生在美国纽约去世,享年88虚岁。一颗在中国文学史上闪着绚丽光彩的星星,划过浩瀚的天际坠落了。他的光亮,曾经照亮一代青年学子,为我们打开一扇西方现代派文学的窗口。

他是一位值得纪念和研究的人。

2009年10月31日,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了“袁可嘉诗歌创作与诗歌理论研讨会”。会议认为,袁可嘉不仅是格高品清、胸怀宽广的诗人,还是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的翻译家和教育家。

2009年11月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举行了“袁可嘉辞世一周年追思会”。

2022年3月30日,《十月》杂志社和慈溪市人民政府在线上举行了“斯人可嘉:袁可嘉先生与新时期中国文学”学术研讨会。

据我所知,到目前为止,除了单篇的论文,以书籍形式问世的关于袁可嘉的研究论著有四种:《袁可嘉诗歌创作与诗歌理论研讨会论文集》《斯人可嘉——袁可嘉先生纪念集》《袁可嘉研究》及刚刚出版的《沉寂的洪钟:九叶诗人袁可嘉》。

《沉寂的洪钟》,方向明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卷首有照片10页18帧,另有袁可嘉漫画2帧,分别为丁聪和高莾所作。有代序2篇,分别是余光中的《袁可嘉,诚可嘉》、谢冕的《他影响了中国文学的新时代》。正文有导言《他长在了中国新诗的年轮里》,主体有14篇,然后是《袁可嘉年表》。附录一篇,是袁可嘉女儿袁晓敏和袁琳撰写的《三言两语话父亲》,最后是《后记》。

如果说《袁可嘉研究》侧重于袁可嘉的学术研究,那么《沉寂的洪钟》则是一部袁可嘉的文学传记,而且是在文学视域中的文人传记。它的对象,不仅仅是一位诗人、文学翻译家和西方文学研究专家,还有文学流派、文学现象、文学批评和文学交流。

方向明的写作,完全是出于爱好,或者说是出于一种责任。10年前,他任职慈溪市文联主席时,为研究袁可嘉、宣传袁可嘉、纪念袁可嘉做了一系列的工作。2013年10月,慈溪市成功举办了首届袁可嘉诗歌奖活动。此奖为《十月》杂志社与慈溪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每两年举办一次,分设诗学奖、诗集奖、翻译奖,每奖只选一人。至今已举办六届,成为当代诗坛颇具影响力和美誉度的文学奖项之一。此后,在他的推动下,崇寿镇在袁可嘉故居创办了袁可嘉文学馆。2014年10月,他主编的《斯人可嘉——袁可嘉先生纪念集》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是目前唯一的袁可嘉纪念文集。所以,方向明说:“大概有十来年了,我时常待在袁可嘉的世界里出不来。”

于是,他花了两三年时间,写成了这本书。

书中的多数篇章,曾在甬派文艺频道和《慈溪日报》副刊上陆续刊出,吸引了众多的读者,我是其中之一。如今,书一出版,我又从头至尾拜读了一遍,仍觉得很新鲜。作者近年的文字更加收放自如,敞亮通透,又紧扣主题,内敛深刻。

他在本书《后记》中表明了自己写作的角度——站在读者一边。这是他的高明之处。现在的出版物铺天盖地,而真正能吸引读者、让读者喜欢的书却越来越少,能让读者如痴如醉、不忍释手的,更是凤毛麟角。据我所知,方向明为了写好这本书,阅读并购置了大量与袁可嘉有关的书刊。袁可嘉的著作(包括翻译作品)大都有了,“九叶诗派”的书也大都有了,有的还不止一种版本,报刊上相关的文章和资料也搜集了很多。如果想写篇博士论文,应该不难了。

而我通读《沉寂的洪钟》后,发现除了《导言》里有一条注释外,全书竟然找不到另外一条注释。这与当前其他的人物传记迥然不同。我并不反对使用注释,尤其是在文史作品中,注释能解决不少问题,诸如文献出处、不同说法、作者的说明等。但在当前的出版物中,尤其是学院派的著作,注释的滥用让人生厌,这也是低估读者智商的体现。方向明反其道而行之,恰恰说明他一方面是尊重读者,另一方面是想用更多自己的语言进行写作,而这种语言是经过了独立的思考与判断、材料的消化与提炼,而不是东拼西凑、人云亦云,从而达到行云流水之效。

袁可嘉是著名的现代派诗人、诗学理论家和诗歌翻译家,他把一生都献给了诗。方向明在写这部传记时,自己定性为“这本书不是传统的、一本正经的传记,写法上有自己的一些特点,是按照认知的顺序,站在读者的立场展开的”。他说的“一本正经”,我理解为常规。“不是一本正经”,即非常规,也就是突破常规。他以14篇的专题,从读者感兴趣的话题或认知的先后,娓娓道来,引领读者进入袁可嘉的世界。首篇写袁可嘉在西南联大的读书生活,接着便是“九叶诗派”的产生渊源及袁可嘉的诗歌创作,然后是袁可嘉的翻译及对新时期中国文学的影响。核心部分则写了与袁可嘉的创作、学术和生活至关重要的朋友圈:西南联大恩师卞之琳,联大同学许芥昱、穆旦,流亡在重庆时的学弟余光中,以及长兄袁可尚。第三部分写袁可嘉在家乡求学,关心家乡文学青年。最后介绍的是他的家世和《袁可嘉年表》,极具史料性。

袁可嘉的诗歌创作“少而精致”(赵敏俐语),“他的诗歌创作立意高远,意境空旷,而且诗韵极为精美”(谢冕语)。我们曾经搜集过袁可嘉的诗歌作品(包括未刊稿),约有50首。《九叶集》仅收12首,《半个世纪的脚印——袁可嘉诗文选》也只收录31首,这本由袁可嘉生前亲自编选的诗文集,将发表于1941年7月20日重庆某报上的新诗《死》作为第一首诗(未收诗作,只在附录中列目)。而方向明根据曾祥金的最新研究,提出刊于1935年第6期《宁波中学生》上的《奉化江上一瞥》,才是目前发现的袁可嘉发表的第一首诗,他当时在宁波中学初中部求学。方向明还纠正了袁可嘉晚年回忆文章中的一个笔误,把宁波中学说成了在甬江畔,其实是在奉化江畔。

方向明认为,袁可嘉的诗,总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向内”,偏向于内心思索,如《沉钟》《母亲》;另一类“向外”,偏向于揭露现实,如《冬夜》《进城》《上海》《南京》《北平》等。尤其是一些城市诗,充分体现了新诗的“现代性”。

我是袁可嘉先生的超级粉丝,并有幸得到过他的关心和指教。因乡谊和文学的缘由,交往20余年,他的学问、道德,以及对家乡的感情、对晚辈的关爱和提携,真可谓山高水长、春风化雨,令人受益终身。袁先生去世后,我曾写了怀念文章,收入方向明主编的《斯人可嘉》中。《沉寂的洪钟》中《带着闪耀的青春归来:袁可嘉的故乡情》一文对此进行了叙述,并配了我与袁先生在我家的合影。在这篇文章中,我又发现了一个细节,袁先生给同乡诗人俞强写有50多封信,而给我的也有47封之多。这些书信,将来可编入《袁可嘉全集》,也可将袁先生的书信单独出版,应该也是很有意义的。

当然,如果能把《袁可嘉年表》扩展到《袁可嘉年谱》独立问世,那又将是一件佳事——期待方向明或其他的学者能够完成。

2024-08-26 ——读《沉寂的洪钟:九叶诗人袁可嘉》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171392.html 1 3 文学视域中的袁可嘉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