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富工坊的共富之道

黄明朗

据《宁波日报》报道,慈溪匡堰镇“90后”农创客戚军洋,在政府部门支持下,建起杨梅共富工坊,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提高杨梅附加值,服务梅农超千户,今年杨梅销售额达800万元,同乡亲一道绘就共富新“梅”景。

戚军洋的故事,是我市大力推进共富工坊建设的一个缩影。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巩固扶贫攻坚成果、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大举措,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和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时至今日,我国人民生活已经实现全面小康,不过,人均GDP、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城乡、区域、社会群体之间收入差距较大,而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则是难点和重点。

强村富民的路子千条万条,共富工坊无疑是一种富有效率的组织形式。它以促进农民就近灵活稳定就业为目的,把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链、生产加工环节布局到农村,利用农村闲置土地、房屋创办厂房式、车间式、居家式工坊,成为自觉主动缩小城乡差距、收入分配差距的新引擎。

浙江是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试验田,去年以来,宁波共富工坊建设全域提质、全面提效,方兴未艾、如火如荼,已成一种行之有效的新型共富载体。

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各地坚持从实际出发,精准衔接区域自然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布局、村情民情、人文环境、区位优势等因素,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推动广大乡村各展其长、各美其美。

像鄞州,集聚专家学者、回归乡贤,与203个村结对,定期送政策、送服务、送措施,助推产业兴富;像北仑,以20个工业社区为核心,链接6000家企业资源,实现企业反哺农村;像象山,利用山海资源,形成“时尚东海岸”“潮隐西海岸”等共富示范线,开展乡村游、滨海游,使闭塞的渔村变成“网红村”……由于有的放矢、科学施策,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激活了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真抓实干,务求实效。干事创业不能做表面文章、搞花架子,必须用业绩证明,以实效检验。

我市在共富工坊推进中,构建完善“一统六富N场景”(一统:党建统领、协调推进;六富:一支创富团队、一批带富项目、一群帮富对象、一名助富专员、一个造富基地、一套致富报表)标准指引体系,打造形成不同生产场景的“共富工坊”800家,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像全国人大代表陈淑芳领衔象山白鹅共富工坊,吸收200余村民就业,户均年收入20万元,其事迹入选全国“携手奔小康”典型案例、2022全球减贫最佳案例;宁海打造艺术“网红村”,做法入选浙江省乡村振兴十大模式;海曙章水镇依托万亩樱花资源,建成“樱花生态产业中心”,其生产的干燥樱花获得全国首个樱花产品碳足迹证书……

因就业门槛较低、工资相对稳定,适合农民在家门口稳定就业,共富工坊让富余劳力变成富裕动力。2022年来,全市共富工坊累计发放劳动报酬6.68亿元,助推村集体、企业分别增收1.21亿元、2.93亿元。同时,使乡村“沉睡资产”变成增收活水,拓展了产业增值增效空间,助推村民增收、企业增效、集体增富,实现多赢。

立足长远,着眼未来。推动共同富裕是一项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政府、社会、企业和个人共同参与、接续努力,脚踏实地、久久为功。

政府相关部门应创造良好制度环境,建立健全责任落实、跟踪督导、晾晒争先机制,推动部门间协同合作,促进工坊标准化建设、高效化利用、规范化管理、长效化运作;依托科技力量,加强数字化应用,发展电商经济,引入市场运作,运用与时俱进的推广销售手段,在已有资源禀赋上做乘法;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大家的生活越来越有奔头;选择一批产业基础好、发展模式优、共富效应强的工坊进行培育,形成可复制的发展经验,积极推广、全域推进,规范发展、提升能级,持续放大其良好的示范效应。

2024-07-11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163138.html 1 3 共富工坊的共富之道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