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弓
看5月31日的《生命时报》,头版头条的标题就吸引了我——《女医生看病效果好》。
这是一篇专家访问记,被访问的是中国女医师协会健康教育专家委员会副主委韩萍。她介绍的是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一项研究。该项研究证明,医生性别与患者临床的诊疗效果存在一定关联。
这项研究随机抽取了77万余名老年患者的数据,其中男性31.9万名,女性45.8万名,均于2016年至2019年因病住院并接受治疗。针对这些患者,研究人员统计了30天的死亡率和再入院率,并根据患者、医生特征及医院水平进行相应调整。在被调查者中,分别有9.8万名男性和14.2万名女性由女医生进行治疗,结果发现,与接受男医生治疗的患者相比,接受女医生治疗的患者死亡率较低,再入院率也较低。如果患者初次接诊时由女医生接诊,患者在出院30天内返回医院的可能性较小。研究人员还发现,女性患者从这种“女医生效应”中受益更多——女性患者由男性医生与女性医生治疗的死亡率,分别为8.38.%和8.15%,两者相差0.23%。差别虽然不大,但对于每年老年人死亡400万例的美国来说,不是一个小数目。
科学研究自然不能停留于发现某种现象上,还要找出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这样才能对实践有指导意义。韩萍认为,男女医生在诊疗上的差异,可能是女医生在诊疗实践中,有些方面做得更好一些。比如,女医生更擅长于沟通,易于与患者建立起信任,使患者感觉舒服;女医生更严格遵守医疗指南,在制订手术计划时更加仔细。从性别的特征上来说,男性可能更加粗放,女性可能相对细腻。女医生能在精神和心理层面提供更多的慰藉和鼓励——在面对重大疾病时,安慰的话语能让患者减轻焦虑,建立信心,肯定有利于疾病的治疗。
我国也曾就多家三甲医院近4000名内科医生治疗的7.9万例患者进行调查,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即男性医生治疗患者的费用,比女性医生高出4.1%,但韩萍没有说出个中原因。
我以为,对于美国的这项研究,还是要辩证地看。因为,他们研究的对象是美国老年患者,美国老年人和中国老年人的心态,不能画等号。同理,被研究的医生,是美国的男女医生,与中国的男女医生在诸多方面也肯定存在差别。所以对这个研究结果,不能完全套用到我们的求医生活中。而且,他们研究的内容,侧重于医疗作风、态度方面的性别差异,而我们在选择医生时,更为看重的肯定是医术和医德。找医生,首先要按病情找到专业相符的医生;在同样专业水平的医生中,会找医德更好的。如果医术与医德都令人称道,才会考虑哪位医生态度更好,性别问题一般考虑较少。我们民间还有一种未经科学研究的土说法,“技术好的医生态度差,态度好的医生技术差”。
但是,对于医疗人员来说,这个研究很有价值。仅仅因为男女医生在医疗态度上存在那么一些差异,却会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绝对不能不当一回事。就按美国每年死亡400万老人来计算,女性患者由男性医生治疗的死亡率比女性医生治疗的高0.23%,这个数字不小。截至2023年末,中国老年人口超2.9亿人,如果上述差异也存在的话,数字更是惊人,那可是谁都不能忽视的。
这样一件大事,你说应不应该当回事?人民日报主管的《生命时报》,把对加州大学这项研究的报道放在头版头条,做成通栏,还加上醒目的标题,完全显示出编辑部对事关老人生命这件大事的足够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