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草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陈淑芳同一名宁夏代表商定,将象山白鹅带到宁夏帮助当地农民增收。陈淑芳团队几十年如一日,将白鹅养殖发展为集种鹅种苗生产、肉鹅饲养、鹅产品深加工于一体的特色产业体系,并通过“北上南下西进”,把白鹅推广至全国23个省,拉动数十亿元综合产业链。其经验入选全国“携手奔小康行动”典型案例和全球减贫最佳案例。近年来,阳澄湖大闸蟹、盱眙龙虾、高邮鸭蛋、延安苹果、赣南脐橙、安吉白茶……一个个各具特色的农产品,成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突出亮点。这些“小特产”是怎样长成“大产业”的?
选准一个产业。发展富民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引擎。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找准定位,突出地域特点,体现当地风情,做好“土”文章,打好“特”品牌,使乡村资源优势、生态优势、文化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激活一片区域、带动一方群众,为地方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
四川眉山东坡泡菜,相传是苏东坡做出来的美味,在当地流传千年,但长期处于无序发展状态。十多年前,当地启动打造“中国泡菜之乡”行动,实现抱团发展,全力推动传统工艺跃升,提供就业岗位2.5万个,年加工泡菜150多万吨,市场份额占全国三分之一,还出口70多个国家和地区,销售收入230亿元,带动近20万农户增收。
打磨一种品牌。品牌,是一个产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创造优质农产品品牌,把一些小体量的产业做精做细,才能在细分市场风生水起。在风靡市场的众多品牌中,有独具匠心、精心打磨脱颖而出的市场新宠,也有众多一度式微重获新生的老品牌。
“缸鸭狗”是最具宁波特色的传统企业,“一碗下肚勿肯走,二碗三碗发瘾头”,讲的就是“缸鸭狗”汤圆的典故。然而,由于品牌保护意识不强,“宁波汤圆”商标被外地抢注,“缸鸭狗”更是难觅踪影。后来,有企业家重金买下“缸鸭狗”招牌,建起高标准实验室,优化宁波汤圆传统工艺,通过抢机会、抢正宗,使这一老品牌重放异彩,产品覆盖三江、盒马、山姆会员店等大型商超,并销往海外市场,销售额持续稳定增长。
拓展一片市场。特产,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积累了丰厚的美誉,若长期蜗居本地,尽管奇货可居,也难以惠及更多人,很难成为乡村振兴的关键力量。要想把特产做大,必须找到相应的营销规律,使之“墙内开花墙外香”,从小众之好成大众之好,不断将市场放大,把价值做厚做实。
“老干妈”创始人陶碧华,早先专卖凉粉和冷面,后来她看到市场变化,放弃凉粉业务,全身心投入麻辣酱制作。起初生意不温不火,销量很低。为打开销路,她以低廉价格招徕学生,向走南闯北的货车司机赠送,让食品商店和单位食堂试销……“老干妈”逐渐得到市场认可,并成为中国辣椒酱第一品牌。2023年,品牌销售额205亿元,创税2.69亿元。“老干妈”的传播模式只是特例,更多的特产则是借助各种营销手段,或由名人明星代言、或通过直播带货涨粉、或靠官员站台扬名、或由文体活动打响、或借会展叫卖走红,跨山越海,融入市场。
致富一方百姓。兴一个产业,根本目的在于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若华而不实,即使红极一时,也难逃脱走向没落、归于沉寂的命运。当前,各地虽涌现一些耳熟能详的农特产品,但大部分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存在产业规模小、布局散、链条短,品种、品质、品牌水平较低等问题,亟须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激活经济发展巨大潜能。
事实证明,只有纵向贯通产与销,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横向加快发展面向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现代乡村服务业,依靠三产融合的乘数效应,才能让更多“小特产”变成“大产业”,加快提高乡村振兴含金量,以产业兴旺支撑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