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田野企业家的精神力量

——读《领潮:鲁冠球传》有感

陈 瑜

早春,有幸收到陈冠柏老师新著的报告文学《领潮:鲁冠球传》,倚窗捧读,手不释卷,沉浸其中。

——震撼于书中鲜明的时代特征。本书叙事宏大,时间跨度近50年,历经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时期。鲁冠球的创业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虽然起步不算太早,但他总能先知先觉,迈出的每一步能与时代同频,乃至引领时代潮流,鲁冠球个人也成为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之时中国农民伟大觉醒的杰出代表。本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个人创业史、企业发展史,而是展现了一个非凡人物的时代历程:他从田野走来,立志大改变。从离土决意走出贫困开始,总是在与时俱进中寻求改变,而且每一次改变,让人有刻骨铭心的震撼。

1969年7月8日,在鲁冠球的努力下,他的铁匠铺挂上了“萧山宁围人民公社农机修配厂”的牌子。这一天后来被认定为万向集团最初创立的日子。企业前10次更名,每次都有非凡的意义,特别是第10次更名为“万向集团公司”,实现了集团框架下股份制企业的改造。1984年,鲁冠球先人一步,把产品出口到美国,后又大手笔收购多家海外公司,迈开了中国企业全球化的第一步。1994年1月10日,“万向钱潮”在深圳A股上市。如今,万向集团在实现了“制造整车”的梦想之后,又布局新能源,建造了一座未来之城。所有这一切的改变,见证了改革开放的时代进程,而《领潮》的主人公鲁冠球就是这个激荡时代中众多奋进者的优秀代表。

——收获于书中深刻的思想内涵。《领潮》是一部很有思想深度的作品,鲁冠球创业创新创造史的宏阔与深厚,他的思想和精神世界的铸就,以及未竟事业的接续传承,都在传记中得以还原再现。书中叙述了鲁冠球讲诚信抓质量打品牌,守正创新。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在创业初期把43万元的不合格产品当众卖给废品收购站、不惜血本挽回企业声誉的故事。对此,鲁冠球说:“我们不能忘掉我们是农民……但要提高农民素质……一个‘严’字能得益一辈子;企业求发展,一个‘严’字就是大本钱。”

作为浙商代表,鲁冠球立足浙江,放眼全球,为民营经济创造了无数个“之最”。这些都是鲁冠球从日常的学思践悟中生发出来的大智慧、大格局。鲁冠球初中未毕业即辍学,但他一直没有停止学与思:勤于写日记,记录心得,喜欢交友,从中吸取营养。他在学习实践中总结提炼,妙句频频,形成了一整套蕴含哲理的鲁氏语言风格,如“企业家不能满了口袋,空了脑袋”“财散则人聚,财聚人则散”等,使人佩服之至。

笔者认为,这些金句背后蕴藏着一种强大的精神,那就是以鲁冠球为代表的那个时代的企业家精神。而形成这种精神的个人性格基因,就如作者在书中分析的,是鲁冠球“原生的觉醒、钝感的执着、务实的远见、憨厚的精明和质朴的包容”,而“不屈的改变命运的奋发精神、不息的领先时代的创造精神,是他常青的密码”。马云曾说,“他总是先人一步引领着潮流……他那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洞见和气度,是真正的企业家精神”。

鲁冠球曾讲过一句非常有哲理的话:“一天做一件实事,一月做一件新事,一年做一件大事,一生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想,要壮志凌云。干,要脚踏实地。”这种理想情怀与务实真干的结合,正是“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的最重要印证。

——惊叹于书中丰富的史料价值。全书系统记录了鲁冠球毕生所创造的奇迹,即从乡村铁匠铺起家到创造汽车零部件和清洁能源产业的跨国公司,揭示了这位共和国四枚奖章获得者不平凡的一生。鲁冠球从田野走来,又想着重返田野,心系“三农”。他出关西进做扶贫,对农民和底层百姓,心里装着一团火,释放着大情怀。他给儿子留言想做的事:产业上做一件大事,对社会有影响的事,做对慈善有益的事。

这本书虽是鲁冠球传记,下半部分却将家族企业传承的故事从另一个重要维度展开。书中展示的鲁家父子两代人在理念、经营管理上的冲突、磨合、理解、信任,让读者感到鲜活、真实、亲切。有评论者言,“这为企业家传记提供了一个新的阅读角度,也为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家族传承留下一份有价值的记录”。

——感动于书中浓厚的人文情怀。作为个人文学传记,作者陈冠柏善于挖掘人物本真,并未掩饰鲁冠球身上的传统性和局限性。作为丈夫,他爱妻子,喜欢回家吃妻子烧的饭,说“家里事听你妈的”。作为父亲,他爱儿女,又像大多数农村父亲一样,对儿子特别看重,甚至说父子俩不能坐同一班飞机,重视儿子的婚姻,亲自出马托人介绍。而儿子鲁伟鼎则说:万向才是爸的大儿子。作为爷爷,他对第三代疼爱有加,要求子女言传身教,注意教育方式方法。

同时,作者也没有刻意“遮丑”,坦言,睿智、豁达、宽容的鲁冠球也有“失控”的时候,如书中第20章写到2012年税务查账一事,就还原了当时的场景,让读者看到一个倔强富有血性的男人形象。

“一部报告文学作品的成功,一半来自主人公的成功,成功的作品是作家和传主共同的报告。”这是本书作者掏心窝的实话。

陈冠柏与鲁冠球相识于1983年8月的第一次采访,这是一个意气风发的年代。当时鲁冠球对陈冠柏说:“我和你有缘……我们两个的名字里都有个‘冠’字。”陈冠柏笑着说:“我怎么能和你比?我只是‘冠’了一棵树,你是‘冠’了地球呀!”谁能想到,之后这个戏言变成了现实,鲁冠球真的走向了国际市场,万向节等汽车零部件制造“冠”了地球!

这种机缘巧合还出现在两人之间冥冥中的感应。陈冠柏在翻阅鲁冠球1981年2月的笔记时,看到了几行似曾相识的有点哲理味的文字,仔细一查,原来是自己在《浙江日报》副刊上的杂文,被鲁冠球工整地摘录下来。“在我见到鲁冠球的两年半前,我们已经在文字上认识了。”

很难用语言解释这种机缘巧合,但笔者认为,作者与传主在思想、精神上的交融,一定是愉悦且深入的。陈冠柏作为资深媒体人,早年曾多次参与对鲁冠球的报道。在传记写作时,他又翻阅了大量资料,采访了鲁冠球身边很多同事、好友等,将自己置身于时代现场,去还原鲁冠球的生活与工作,并展开追忆追问。

在这部作品中,没有大话套话,语言精致生动。作品叙述则融合人物、事件、文献,可谓财经深度与文学魅力兼具,不愧是一部风格独特、感人至深、足以传世的报告文学作品。

2024-04-15 ——读《领潮:鲁冠球传》有感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147466.html 1 3 来自田野企业家的精神力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