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微
大棚里,嫁接在茄根上的“桃太粉”番茄舒展藤蔓;茶场中,“瑞雪”白茶在新技术呵护下吐露新芽;桃林间,精准修剪下的徒长枝为果实腾出生长空间……这些鲜活场景,折射出我区科技特派员为乡村带来的深刻改变。
作为连接实验室与田间地头的纽带,目前我区拥有团队科技特派员44个、涉及人员200余名,个人科技特派员36名。他们活跃于农业全产业链各个环节——从种养殖、食品加工,到冷链保鲜、网络销售等,他们正以持续的技术创新激活乡土潜力,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科技特派员的价值,首先体现在为传统农业“把脉开方”。在绿苑果蔬专业合作社,范雪莲带来的茄根嫁接技术成了番茄的“抗病铠甲”,不仅将连作地块青枯病发病率降低60%到70%,更让越冬番茄亩产突破6500公斤,甚至实现“遇夏结果”的错峰丰收。在梅尊农场,孙奇男传授的夏季修剪“组合拳”,通过疏除徒长枝、合理留果,使水蜜桃优质果率提升30%,亩产稳定在1500公斤左右。这些技术被凝练成“疏枝要疏过密处”“留果不挤套袋”的田间口诀,让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
更深层次上,科技特派员正推动农业从“增产导向”迈向“提质增效”。王礼中深耕奉化茶产业十余年,不仅引进“中白一号”“奶白茶”等11个新品种,更通过更新电加热设备破解“茶叶烟味”难题,并借助地理标志保护提升“奉化曲毫”品牌价值,让一片茶叶实现从“按斤卖”到“按克算”的跨越。杨肖芳则为草莓种植户量身定制“品种搭配+精准管理”方案,通过早中晚熟品种科学布局拉长销售期,以清洁化种植提升果实品质,让高架大棚里的草莓既好吃又好卖。这种“技术+产业”的深度融合,打破了“靠天吃饭”的传统模式,让农业真正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不过,我们也应看到,科技特派员制度的深化仍需破解“最后一公里”。部分地区存在的“重输送轻扎根”“重短期轻长效”现象,暴露出技术服务与实际需求的错位。这要求各部门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让科技特派员“沉得下、留得住、干得好”;更要构建“特派员+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让技术红利真正惠及每个参与者。
从“土专家”到“科技范”,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科技特派员正在绘就新时代的乡村新图景。当科技的种子在这片沃土深深扎根,乡村振兴的果实必将更加丰硕,让这片土地既有“稻花香里说丰年”的传统诗意,更有“科技赋能促增收”的现代气象,让农村真正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