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相遇,爱在发生

杨洁波

2025年第一期三味文学沙龙,我们讨论了格非和琼瑶——两位风格南辕北辙的作家的作品。话题从格非发表于1993年的短篇小说《相遇》开始。小说以清朝末年英军入侵西藏这一真实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英军上校荣赫鹏、英国传教士纽曼、藏传佛教大住持、清朝官员何文钦等不同阵营的人物在西藏这片辽阔大地上的“相遇”,探讨了历史、文化、宗教、人性等多个层面的主题。

作为中国先锋小说代表作家之一,格非的作品深受博尔赫斯等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相遇》也体现了这种典型的艺术风格:打破时间线,采用意识流手法,真实与虚幻交织,从不同视角讲述故事,但又处处留白,使得小说充满了迷幻感和不确定性。格非的关注重点不在于战争,而在于佛教、儒家和基督教,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在“相遇”中产生的冲突和碰撞。多重维度的叙事叠加,赋予了《相遇》一种空灵的诗意。小说结尾引用藏传佛教大住持的一句话:“地球并不是圆的,而是三角形,就像羊的肩胛骨一样。”游牧民族以羊的肩胛骨来诠释地球的形状,既是对世界最直观朴素的认知,也未尝没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哲学思想在其中。

2024年末,中国台湾作家琼瑶“翩然离去”。作为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爱情观的“言情教母”,琼瑶生前死后都饱受争议和误读。我们讨论一位流行作家的作品,不能不与时代背景相结合。上世纪八十年代,大陆流行文化才刚刚萌芽,琼瑶小说就像一阵清新的风吹了进来,恰好暗合了个性解放的时代潮流。许多人看了琼瑶小说改编的影视剧,以为琼瑶女主成天哭哭啼啼,为了爱情要死要活,其实这是一种典型的误读。琼瑶小说原著篇幅都不长,情感表达虽然强烈而戏剧化,但并不繁冗。琼瑶并不喜欢柔弱无能只会攀附男性的“菟丝花”,她塑造了许多自尊自爱、坚强独立的女性形象。琼瑶也有反叛意识,这反映在理想男性身上,不光有书卷气的翩翩公子,也有机车少年和摇滚歌手。比起如今流行的宫斗宅斗文中的婚姻经济学,琼瑶的爱情更注重心灵的投契——非常理想化,理想得可能有些“过时”了。琼瑶的柔情里未必没有侠骨,否则她不会在60岁时还写出一个活泼明朗、敢爱敢恨的经典女主角小燕子。琼瑶作为通俗作家,她的工作就是造梦,她造起了有自己鲜明特点的理想塔。

由琼瑶作品延伸开去,文友们热烈讨论了《巴黎圣母院》《霍乱时期的爱情》《平凡的世界》《源氏物语》……这些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都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爱情,但似乎没有一种爱情会真实发生在普通人身上。而现实中人与人的关系又往往被容貌、性格、出身、财产、学识、志趣等条件左右,很难拥有真正意义上的纯粹而完美的爱情。但不管怎样,这个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变化,人在相遇,爱在发生,一切皆有可能。

2025-02-14 5 5 奉化日报 content_198816.html 1 3 人在相遇,爱在发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