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间活动从10分钟延长至15分钟,是近来的热点话题。我市的鄞州、镇海、慈溪、宁海等地,已有学校开始实行课间活动15分钟。笔者认为,课间5分钟之变,不是简单的“加时”,而是教育温度的体现。
原本10分钟课间,任课教师稍微多讲几句,再加上解决必要的生理需求,其实留给孩子真正玩的时间并不多。现在延长为15分钟,将课间真正回归闲暇的本意。我们不妨按照“2—10—3”或者“3—8—4”的模式将15分钟按照“解决生理需求——体育活动时间——状态调整”三个阶段进行有机安排,做到动静相宜,张弛有度,而不是将15分钟安排得满满当当。因为小学生的自控能力比较弱,常在活动之后无法及时从玩耍的状态抽离出来,需要教师进行必要的引导,势必影响课堂的效率。现在将15分钟有机组合,既兼顾了学生休息的权利,又可避免因为急速奔跑或上下楼梯造成意外事故。
活动对孩子的好处不言而喻。在经历40分钟的紧张学习后,适当的活动、休息甚至发呆将有效平衡脑中神经递质水平,促进新陈代谢、缓解眼球疲劳,促进大脑发育和心智发展。虽只延长了5分钟,但一些互动性强,需要一定组织协调的活动就能落实落地,让孩子能玩得更尽兴。
同时我们更要关注活动空间的提升。学校可通过合理规划场地,优化配置,努力挖掘潜力,盘活校园空间,将简单的平面游玩设施向立体的多维游玩空间转型。通过精细化测绘和布局调整,对楼宇间的绿化带进行迭代更新,兼具休闲与游玩功能;对楼顶进行安全加固,打造空中游戏场地;开辟走廊的墙壁空间,让乐高等活动项目上墙……还可以将游戏开发的权利交给学生,广泛征集,玩出名堂,构建课间15分钟的童玩空间。还可以将社团活动与课间活动相融合,课间休息时,魔方社开展指尖炫舞、合唱团带来课间点唱机、吉他社上演走廊弹唱,让课间15分钟成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发展个人的兴趣和能力的增长点。
课间活动增加的5分钟,大多数是学校通过调整作息时间,优化大课间挪借来的。但我们更希望课间的5分钟之变,能带我们进行课堂教育效益的变革,走上提质增效的高速路,为学生的幸福课间托底,实现单位教学时间效益的最优化。
俞成效(邱隘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