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宁波为青年人才精心准备的惊喜“盲盒”在全国巡回校招现场掀起了一股热潮。不同于传统宣传手册,这一次,宁波直接把人才礼遇装进了年轻人最爱的“盲盒”里。六大不同主题的“盲盒”,覆盖奔甬青年从“初来乍到”到“扎根成长”的全成长周期。
(3月12日《宁波日报》)
今年宁波市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4年,宁波开发就业见习岗位1.2万个,数量居全省第一。新增高技能人才8.1万人,人才资源总量增速居全省第一。今年将新增博士1700人以上、新来甬大学生40万人以上,新增高技能人才5万人。
2025届高校毕业生预计达1222万人,如何更积极地推动和保障毕业生就业稳岗,是当下非常关注的民生议题。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更大力度稳定和扩大就业。
从校园到社会,从求学到立业,是一个巨大的生活转换期。对初出茅庐的青年而言,每一项都是不小的挑战。宁波构建起从“校门”到“城门”的无缝衔接体系,这种全周期服务设计,本质上是对青年人才成长规律的科学把握,展现了对青年生存发展痛点的深度体察。这种从“管理思维”向“用户思维”的转变,从“阶段政策”到“终身服务”的跨越,正在重塑城市与人才的关系,为青年就业服务树立了创新标杆。
宁波的探索证明:人才竞争的下半场,决胜于服务生态的完整度与生长性。面对持续增长的就业压力,宁波实践为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提供了新思路:青年人才的价值实现需要时间培育,城市必须建立与人才成长同频共振的服务体系。从短期看,这种投入需要付出更多行政成本;但从长远看,它构建起的是城市与人才的命运共同体,这种深度绑定关系才是城市竞争力的根本保障:用市场的逻辑配置资源,用生态的思维培育环境,就能在人才竞争中构筑起不可替代的“磁力场”。这种从“管理”到“服务”的治理升级,或许正是破解就业难题的时代密钥。
促进大学生就业稳岗,既是攻坚战役,也是长期战略。政府、高校和用人单位要倾听大学生诉求,为他们搭桥铺路,为他们减一点干事创业的后顾之忧,增一些以梦为马的精神底气,实实在在帮助他们强化可持续的就业竞争力。这既是应有的人文关怀,也有助于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从而让他们从“找工作”“有工作”走向“好工作”的过程中,处处都感受到温暖。
丁慎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