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上海多所中小学的班主任在寒假家访时遭遇困境,计划中的入户家访被家长和学生频频拒绝。这一现象引发热议:家访制度是否已跟不上时代步伐?
曾经,作为了解学生家庭背景、生活环境以及学业表现的重要途径,家访一直被视为家校合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然而如今,不少班主任却在这一环节遭遇了“闭门羹”原因,或是家访效果难以达到预期。所以,我们亟须找到新的切入点,推动家校合作向更深层次发展。
首先,打破家访模式。入户家访只是学校更深入了解学生的一种形式,因此,“家访”大可不必拘泥于形式,无论怎样“访”,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助力学生健康成长。学校和教师不妨转变思路,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形式。除传统入户家访,还可以“反向家访”,家长和老师约定好时间,去学校或者咖啡馆、公园等公共场所约见老师。这样既能满足教师与家长面对面沟通的需求,又能尊重家长的隐私和意愿,让家长感到更加自在和舒适。
其次,加强沟通理解。班主任在进行家访前,应与家长进行充分的沟通,详细说明家访的目的、内容和意义,让家长了解家访并非“告状”,而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孩子的成长。可以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提前与家长预约家访时间,并询问家长是否有特殊需求或顾虑。在沟通中,认真倾听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尊重家长的想法,让家长感受到老师的诚意和关心。只有双方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家长才会更加积极地配合家访工作。
再次,创新沟通机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家校沟通机制。也可以线下组织丰富多彩的家校活动,如家庭教育讲座等,也可以邀请家长担任学校活动志愿者,不断增强家长对学校教育的认同感和参与度。
家长和老师作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重要引路人,应该携手共进,为孩子创造更好的教育环境。让我们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积极的行动,共同推动家校合作的发展,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充满关爱的教育环境中茁壮成长。陆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