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宁波市鄞州区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作业和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该意见通过“双管齐下”的创新举措,从作业管理和体质健康两方面推出系列改革措施。其中,最亮眼的措施是:学校要保证每天至少有一节完整的作业处理课,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能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对于在校参加晚自修的初中学生,晚自修结束后要做到“书面作业不回家”“书包不离校”。
(本报今日A03版)
自2021年国家出台“双减”政策至今已近四年,实事求是地说,“双减”的落实难言乐观。就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来说,尽管政策明确了作业总量:学校要确保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可在校内适当安排巩固练习;小学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初中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但因为缺乏操作性,执行有难度,效果不理想。
这次鄞州区出台的新政,在宁波首创的“作业限量供给制”,虽然也划定了各学段作业上限(与上述“双减”政策大致一致),不同在于,鄞州区将此制度化了,而且引入了考评制度,因而提升了执行强度。至于效果如何,还有待观察。
因为“作业限量供给制”实施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原因在于,一是平均时间无法统计。同样的作业,每个同学学情不同,所花的时间肯定不同,老师怎么去统计,学校怎样去监督落实?如果是家庭作业,更加难以统计;二是作业总量不好协调。作业不是由一个老师布置的,而是由各科老师分别布置的。为了提高成绩,每个科任老师都不会想少布置一点,教务处怎么去协调总量?三是不按规定布置作业不好惩罚。因为多布置作业的初衷是为了提高学生成绩,是为了学生好,学校怎么好意思惩罚教师?
所以,尽管国家煞费苦心,在“双减”政策中明确了作业总量,但执行效果不如人意,原因就在于此。真要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就要像鄞州区刚出台的新政提出的那样,即“书面作业不回家”,不允许布置校外作业。不需要带作业回家,也就意味着不需要带书包回家。这不是说,不要布置作业,而是说只布置校内作业,到点了,能完成就完成,完不成就拉倒。这样一来,科任老师布置作业就会有所控制,不至于超标太多。
要保证在学校完成作业,解决办法有很多,其中最好的办法就是鄞州区“新政”规定的:学校要保证每天至少有一节完整的作业处理课,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能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另外也可考虑适当延迟一下放学时间,或者在课堂上留点时间做作业等。
总之,“书面作业不回家”是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不二之途,也是一记真招实招,值得期待。王学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