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和老师们一起磨课交流,很多时候,发现老师们花在课件制作上的时间甚至超过对教学过程的钻研。
教学课件是辅助教学的多媒体教具,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产物,具有很强的时代特点,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标志之一。说实话,课件可以为我们提供丰富的资源和工具,使教学更加生动和有趣,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是,一堂课的教学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解读,教学活动的设计,课堂上问题的设置,对学情的把握等等因素。至于课件,在某个特定的环节,展示一些难以用语言描述的概念和现象也许能起到作用,但绝不是核心所在。
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方法有很多。笔者曾经亲测过有效的方法,如,课前给孩子们讲一个故事、变换一下语调、一起做拍手游戏、共同读一首童谣、静坐一分钟……唯独用课件去吸引学生,是最糟糕的一种方式,那会让学生渐渐地不再注意屏幕以外的东西,比如课本,比如老师,比如教室应该有的模样。他们只关心屏幕上有什么,那是一种直接的视觉感官刺激,带来的或许是暂时的安静聚焦,留下的则是注意力容易分散的隐患。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和家长用电视、手机让孩子安静是一样的。
再说,要独立完成一个还算精美的课件,没有一两个小时搞不定。有些薅来的资源,课件内容很难与自己的教学思路相吻合,修修改改删删减减,甚至比重新做还要耽误时间。尤其是低年级的课件,总想弄得五花八门一点、可爱活泼一点。有时候为了配一张合适的图,要在几百张图里找。
最要命的是,用课件时还会发生意外。一个不注意就多翻了一页,本来预设讨论后才得出的答案,一开始就让学生们全看到了,只好草草带过。尤其是公开课,光课件都要预演多少回,就是怕出现操作失误。即使再熟悉的内容,也会边上课边想下面要放哪一页课件?什么时候出示?需要学生答到什么份上出示才最完美?课堂,就这样被课件绑架。
过分强调课件在教学中的作用,而忽略教师自身作用,这肯定不是一件好事。使用课件是否一定优于传统教学方式,这还真不能一概而论,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比如语文教写字,就不必用课件了。有哪一个动画的写字演示,或是讲解的视频,有老师当堂范写的效果好呢?老师书写的时候,是孩子们全身心崇拜的时刻。他们感受着汉字的笔画在田字格里的舒展飘逸,体会着方块字的横平竖直撇捺穿插,这是课件无法带来的。朗读教学时,很多老师让孩子听音频或看视频,发音是标准,但那是机器的声音,是没有温度和感情的。用课件来辅助朗读的教学效果肯定不如老师范读,带着孩子们一起读,哪怕老师的发音有些许瑕疵,那种面对面读给孩子听的情景交融之感,和孩子们的眼神交流,是发音再标准的音频视频都没法替代的。
课件的定位应该是锦上添花。甩开课件的包袱,花更多的时间在解读文本上,在思考课堂的流程上,在反思学生的表现上,课堂才会更高效。上好课,实在无需过多依赖课件。陆青春(宁波市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