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敢提问、会提问,提出好问题,上海开拓创新,着力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12月12日,由上海市教委和宝山区政府联合主办的第二届 “天问杯” 学生好问题征集活动启动仪式暨宝山区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展示活动在上海市行知中学举行。“布袋院士”赵东元担任本届活动首席科学家顾问,现场为学生作了题为《培创新沃土,探真理之妙》专题讲座。
(12月13日 澎湃新闻)
聚焦中小学生“没问题”的“问题”做文章,上海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今年7月,东莞市就启动了中小学生“好问题”大赛,鼓励学生们勇敢提问、积极探索未知世界。
所有的创新和发明都来源于问题。对中小学生来说,提出问题是观察生活、思考问题、表达观点的重要手段,对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批判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经常处于满负荷乃至超负荷状态,自由思考时间空间逼仄。孩子、学校、家庭乃至社会活动以分数为圆心,分数外的想法问题往往被视为“瞎操心”“管闲事”,他们的奇思妙想、异想天开大多被“淹死”在严格管理和疯狂刷题中。
所以,如何让中小学生“没问题”不再成为“问题”,广大教师、家长及全社会都必须有所作为。
一要建立正确鲜明的学生评价“指挥棒”。中小学校要以《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总体方案》为根本遵循,树立科学成才观,完善五育评价,严格学业标准,着眼综合评价,建立“去分数”学生评价“指挥棒”,引导广大中小学生全面发展、个性成长,成为与众不同的自己。家校都要正视孩子个性差异,重新定义“好孩子”,为每个孩子“定制”激励的“尺子”,让每个孩子都能阳光自信地学习生活,敏于问题、敢于发声、善于提问。
二要将“双减”进行到底,真正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身心负担。为孩子们腾出更多自主支配的时间空间,支持他们阅读、思考、观察、发现,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三要为孩子们提供包容支持的“问题”环境。一方面,教师、家长应该以身作则,遇到问题“打破砂锅问到底”,为孩子们做敢于并善于提出问题的示范。另一方面,要以开放、友好的态度,鼓励孩子积极融入学校生活,大胆走进“外面的世界”,发现问题,异想天开、奇思妙“问”,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
另外,还要引入“赛马”机制,激发中小学生“问题”兴趣激情。可以组织涵盖文化学习、体育锻炼、艺术活动、劳动教育、科学教育、社会实践等方面的“金点子”“小妙招”征集评选活动,搭建展示平台舞台、评比竞赛秀场,让中小学生在“问题”展示竞赛中激情燃烧、成就自我。
吕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