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苏州工业园区教育局发布《致园区家长的一封信》,信中提到学校实行“作业熔断机制”:小学生至21:20(初中生至22:00/高中生至23:00)仍未完成作业的,请让孩子停止作业,及时就寝,保证充足睡眠。此举引发网友热议。
12月10日《扬子晚报》
给学生减负,一直来是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于此,主管部门可谓一提再提、三令五申,这次的“作业熔断”也并非新提法,此前多地早有实践。可即便就是这样一个“常规思路”,还是每每都引发热议。
所谓“作业熔断”,以不同的对象而论,其实有不同的意涵。于学校来说,这是一份对学生的“责任豁免承诺”,也即不对“到点”之后未完成的作业追责。但对家长而言,他们扮演的角色,却是“作业熔断”的决策者和实施主体。
实施“作业熔断”,学校所要做的事情,看起来是最容易的,“不管”就是了。按照当地主管部门的说法,作业熔断的,“第二天向老师说明情况即可,未完成部分无需补做,老师会根据情况做出教学调整。”话说得漂亮,但很多人还是不免怀疑,是不是“说得轻巧做着难”。要家长支持、配合“作业熔断”并不难,难的是“作业熔断”之后怎么办?面对家长们的种种现实担心,诸如“孩子会不会因此跟不上”等等,学校能不能拿出令人信服的安抚方案?
敦促孩子足量完成作业,是家长们为数不多能够体现自身掌控力、稳住孩子学业确定性的路径。更具体点说,所谓“家校共育”,在现实层面,最主要的表现之一,就是“家长看着孩子做作业”。这是一个按部就班的过程,也是一个机械化、标准化的动作。而“作业熔断”则对家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要多些独立思考与能动的判断,要正视自家孩子的实际情况,要就学习与休息之间的平衡做出“最有利”的抉择。
“作业熔断”看似定时划断、简单直接,而其实是一道复杂的综合题,这想必是不少家长所不擅长的。对此,就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更多些前端的说服,不要只是用“鸡汤”“口号”说教,而是要用实实在在的教育规律和实证案例来打消家长们的疑虑。
然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