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主动拥抱“人工智能教育”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2030年前在中小学基本普及人工智能教育,强调要以人工智能引领构建以人为本的创新教育生态,服务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与技术、社会的关系,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创新精神,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知》是对未来教育趋势的一次前瞻布局。教师作为教育实践的核心执行者,必然面临着在人工智能时代进行角色重塑和能力提升的新挑战,教师需要形成与其相匹配的人工智能素养。因此,提升教师应用新技术和“不可用机器替代”的能力与素养应该成为当下需要重视的课题。

首先,要主动拥抱。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培养学生。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教学样态的变化,都预示着教师的工作模式和工作内容将经历重要转变,特别是人工智能将逐步作为教师的“合作伙伴”,参与到教、学、评、辅等多个环节,人机协作的工作关系会成为未来教育的新常态。教师的责任已经超越了传授知识本身,而是转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更加专注于引导学生发展其高阶思维和认知能力,从而满足人工智能时代社会对人才的基本需求。为此,教师要积极拥抱新时代的科技力量,保持开放的心态和持续学习的热情,不断拓宽视野,丰富认知,更新知识体系,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和指导。

其次,要深入钻研。要成为一名具备人工智能素养的教师,学习无疑是开启成功之门的金钥匙。人工智能作为一门高度交叉与融合的学科,其深度与广度超越了单一学科的界限,它融合了计算机科学的算法逻辑、高等数学的理论基石、神经科学的生物基础,以及社会学与心理学的人文洞见。在众多学习路径中,可以以活动和项目为航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按需学习,逐步深化对人工智能的领悟;可以从人工智能工具的使用和应用体验切入,在熟练掌握操作技巧的同时,深究其背后的原理;还可以以专业系统学习为目标,致力于掌握人工智能的核心知识与技术,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无论选择哪条学习路径,它们之间都相互交织、相互促进,通识性学习、案例实践及视野拓展都是共同的追求。

再次,要课程落地。在课程设计方面,教师应紧密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层次清晰、实践导向的人工智能大单元教学案例。同时,教师需不断汲取他人的教学经验,注重采用多样化、创新性的教学手段,通过真实场景的构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同时,通过问题导向、项目驱动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与实践,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鉴于人工智能技术的伦理、法律和社会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需注重培养学生的伦理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引导他们正确看待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

最后,要合作共赢。在当下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中小学人工智能教师若固守单兵作战的模式,显然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人工智能教育不仅要求教师拥有深厚的专业知识,更应积极参与合作,在合作过程中获得更多实践锻炼的机会,与更多优秀人才和组织携手共进。同时,教师可以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互通有无,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共同推动人工智能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陆青春(宁波市名师)

2024-12-13 3 3 现代金报 content_189506.html 1 3 教师要主动拥抱“人工智能教育”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