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期已过半,各学校陆续要进行家长会了。召开家长会是中小学的常规工作,然而现实中通过家长会使家长与学校实现科学同频的效果并不理想。长期以来,不少学校在对自身与家庭和社会关系的认知上仍有一些误区,如认为家长和社会在育人职责上只是服从学校安排、满足学校需求,没有真正把家长当成教育的“合伙人”,使家长会容易在开展过程中忽略了家长的参与性,或是以高压式、单向度的交流方式加剧家长对家长会的负面印象甚至恐惧心理。
那么,什么样的家长会才是家长们所需要的?家长会怎样开才有效?家长会难道仅仅承担一个“汇报”、让家长们“知晓”或安排任务的功能?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首先,要弄清楚家长们最需要什么。当前,随着“家委会”、家校联系本、班级联系群、微信群等家校联系方式的建立,学校与家庭的联系更加紧密,学校管理与班级管理的透明度越来越高,“汇报”的必要性大大削弱。家长们最渴望知道的是孩子问题背后的“症结”和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
其次,我们要弄清楚召开家长会的目的是什么。家长会的主要目的,是老师和家长找个时间会面,双方就共同爱护的人——孩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帮助孩子找到努力的方向和动力,是“为获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因此,家长会要关注个体、多谈合作。新生入学之初,学校可以建立每个学生的成长档案袋,帮助教师深入了解每个学生和其家庭的情况。在后续的家长会上,教师除了从整体层面谈问题、谈思路,还应注意个体差异,可适当对在某方面有进步或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鼓励或表扬,对有问题的学生情况可以私下再和家长交流,一方面避免泛泛而谈,另一方面也让家长看到老师对每个学生个体的关注。要融入情感,缓解焦虑,多与家长共情、换位思考,引导和帮助家长树立积极正向的育人观。
再次,家长会形式是可以多样的。家长们是最关注孩子的教育的,然而,面对孩子的问题往往束手无策,不明白该从哪里做起……所以,家长会可以无定式,可开成报告式的,将家庭教育理论和具体的教育案例、教育方法有机结合,深入浅出地向家长们作介绍,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也可以开成问答或讨论的形式,事先通知家长准备好要咨询的问题或教育中的困惑并在会前提交给老师,然后选择共性的问题从教育理论的高度予以解答,也可以展开讨论(这类形式的会议分类分批开效果会好一些);也可以是案例分析式的,列举典型的家庭教育案例,从理论的高度分析成败的原因……
最后,家长会也不一定只有家校双方参与,学校也可以引入社会资源,如邀请学校所在社区参与协同育人的探讨,或邀请专家为家长作家庭教育讲座,或邀请专业机构为家长提供相关咨询等,充分利用家长会的互动平台促进各方的协同合作。陆青春(宁波市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