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时代跟小伙伴们一起玩的游戏,您会想到什么?是扔沙包、踢毽子、跳皮筋、老鹰捉小鸡,还是跳房子。最近,在一些学校里兴起一种“死亡游戏”,它的大范围传播,引发不少家长的担忧。这种所谓的“死亡游戏”又称为“梦回大唐”或“死亡三秒”,是通过特定动作让游戏参与者快速达到窒息缺氧状态,极端情况下可能会导致孩子窒息死亡。
(11月5日央视新闻客户端)
生命不是儿戏,死亡不能游戏。
“死亡三秒”流行校园,不少人心有余悸地联想到几年前一度令人闻之色变的“蓝鲸游戏”。
相比于具有强制裹挟乃至“洗脑”色彩的“蓝鲸游戏”“死亡三秒”当然不可同日而语。但是,据医生介绍,“死亡游戏”压迫心脏、抑制呼吸导致回心血量减少,大脑的血液和氧气相应减少。严重者会导致意识丧失、全身脏器功能停止等,直接危及生命。就其产生的危害而言,“死亡游戏”并不亚于“蓝鲸游戏”。而且,“梦回大唐”的名称以及参与者的“体验”,或许还更具“渲染”效果和迷惑性。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早在2004年,教育部就曾要求坚决制止“死亡游戏”等不良游戏在学生中传播、蔓延。令人遗憾的是,该游戏虽经几起几落,但始终难以完全禁绝。
游戏本来是一种娱乐,青少年们何以喜欢上这种匪夷所思的“游戏”,提醒制止之余,更值得引发深思。
从表面上看,是因为孩子们好奇心重,易被未知事物吸引,但同时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危险防范能力差。但是,孩子们何以不知深浅到拿生命开玩笑的地步,这折射了更为深层次的问题——生命教育的缺失。生命教育一直是教育的重大命题,但贯彻落实却殊为不易。不得不说,囿于种种因素限制,当前的生命教育常常停留于口头说教,有些苍白无力。或许,正是因为“死亡游戏”本身所独有的黑暗特质与神秘色彩,对众多处于叛逆期、喜欢“离经叛道”的青少年产生了一种莫名的吸引力。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类游戏正是“击中”了青少年心智不成熟、一味追求新奇的心理,危害性和迷惑性很大。
生命是极其宝贵的,不应该被当作游戏的筹码。家长、老师应提高警惕,时刻关注孩子的动态,提醒他们远离“危险游戏”,并有针对性地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健康有益的课余活动。社会应当倡导积极健康、尊重生命的价值观,远离这类危险和不道德的“死亡游戏”。同时,相关部门也应加强监管,防止这类威胁生命安全和违背公序良俗的“游戏”出现。而如何让生命教育变得生动活泼、入脑入心,切实提升孩子们的安全意识,更值得父母师长们深入探讨。
胡欣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