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悬梁,锥刺股,这样的学习方式在现代社会还可行吗?”“香九龄,能温席,这种孝敬父母的方式,现在还适用吗?”10月20日,宁波鄞州区五乡镇中心小学举行了一场“和你一起辩经典:三字经思想碰撞日”亲子活动。活动取得了预期的效果,既促进了文化交流,又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10月23日甬派)
这场读经活动很有意思。当前,各地中小学都在开展学习国学、传承传统文化的活动,作为《三字经》作者王应麟的家乡学校,五乡镇中心小学将《三字经》作为学习国学的启蒙教材,既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有助于活动的深入开展,应是明智之选。
《三字经》成书于南宋时代,八百多年来,在一众童蒙读物中,其影响之大之广,无出其右。但也毋庸讳言,受时代的影响,《三字经》与其他经典读物一样,精华与糟粕并存,因而在引导学生读《三字经》时就有个去芜存菁的问题,而不能全盘吸收照搬。
这就需要教师具有现代观念和理性眼光,能准确识别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如“三纲者,君臣义”这样的提法,显然不符合现代社会的“义理”,应该剔除。再以“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彼虽幼,身已仕,尔幼学,勉而致”为例,“刘晏七岁为官”是一个很特殊的案例,教学生背诵是想学他当神童,还是学他七岁当官?显然不现实。据考证,刘晏之所以年少得志,平步青云,是靠给唐玄宗歌功颂德获得赏识,以及大搞政治投机才得以上位,官品、人品都没什么可学习的地方。
凡此种种,都需要教师具备火眼金睛,用辩证的眼光去识别其中的优劣和糟粕,当吸取的吸取,当剔除的剔除,否则就会误人之弟。
五乡镇中心小学这次读经活动很有意思,因为活动全程体现了“思辨”“碰撞”的特色,而非盲目地、全盘地诵读解读。如有关孝道的解读,李梓璇同学表示:“孝道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就像我们一家四口定期去看望长辈,带他们外出旅游,让长辈感受到孝心。”朱书瑶同学则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她说:“孝顺不是事事都顺着爸爸妈妈的心意,我们也要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当意见不同时,可以通过沟通来解决。”这样的观点碰撞很能激起思维的火花,体现了两位小同学对孝道的不同理解。尤其是朱书瑶同学的观点颇具现代意识,显示了当代青少年已经摆脱了愚孝观念,难能可贵。
当代青少年应该怎样读经?五乡镇中心小学正在开展的读经活动给出了答案,提供了思路,值得借鉴。
王学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