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超宇是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三级教授,他另一个身份是宁波培罗成集团首席技师。在培罗成集团,他是技能高超的“潘师傅”。现在,在浙纺服职院,他是教书育人的“潘教授”,成了一名“产业教授”。
(9月17日《宁波日报》)
传统印象里,教授就是教授,技师就是技师,两种身份不可能兼容。如今,打通了高校和企业之间人才流动的通道,把高校、科研院所专家“请”进企业,把企业高技能人才“送”到高校、科研院所,使人才在高校和企业之间充分流动。就像潘超宇,周一到周五,大部分时间在浙纺服职院给学生上课、做科研课题;周六,来到“老东家”培罗成,做些关于版型的指导性工作……在企业工匠和高校教授的双重身份中,潘超宇找到了自己的平衡。
推出“产业教授”,是一项创新之举。“产业教授”扎根企业、携手高校,一头连着高校,一头连着企业。一方面,让优秀技能人才走进高校,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成为在课堂上的教育者。许多职业技术院校不缺老师,但缺少有实战经验,同时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的行业专家,聘请他们做产业教授,旨在理论和实践的融合,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敞开了一道通向一线“实战”的大门;另一方面,让“产业教授”走进企业车间,为企业的关键技术研发提供智力支持,可以实实在在解决企业科研问题。因此,“产业教授”制度,不仅有利于破解高技能人才培养供需“两张皮”现象,也助力打通科技成果落地应用的“最后一公里”。
高技能人才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宁波是制造业大市,对高技能人才需求旺盛而迫切。今年4月,宁波聘任了首批产业教授、科技副总,给予每人5万元的经费补助,并在职称评定、项目申报、评优评先等方面予以优待。这一创新举措,将以更深的产教融合,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人才支撑。
聘任“产业教授”,要坚持英雄不问出处,不唯学历、不唯“出身”,只论才识,让有真才实学的“技术大咖”走进课堂。前不久,教育部、人社部等四部门共同修订印发了新的《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鼓励能工巧匠进职校任教,为能工巧匠走进课堂提供了更多政策支持。
“产业教授”是一项全新的制度,让它走深走实,需要政策引领,从人才、资金、产业、科技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和保障,促进学校和企业深度融合,助力搭建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快速通道,催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凌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