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工作室建设如火如荼,其引领示范作用越来越凸显,可因为“工学矛盾”处理不好引发的各类微词也越来越多,如果不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名师工作室的引领示范作用将大打折扣。
(7月17日《中国教育报》)
所谓“工学矛盾”,是指工作和学习之间顾此失彼的一种矛盾。
旨在促进师资队伍建设的名师工作室为何会出现工学矛盾?其关键因素是部分工作室重视“向上走”,忽视“向下沉”。例如,在工作室集体研修时注重专家讲座,忽视本土化教研的开展;在课例研讨时注重打造名优教师示范课,忽视薄弱校教学难点的研讨;在工作室阶段性工作总结时注重向上汇报,忽视向下调研。由于向上看的多、向下看的少,致使部分工作室成员感觉不到该工作室到底解决了教育教学中的哪些问题,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教师成长的沃土是教学一线,要想让名师工作室向上成长,先要向下扎根,只有在教学一线把根扎牢,才能促进教师团队建设。所以,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名师工作室只有向教学一线下沉,才能让工作室有根基,才能化解“工学矛盾”。
那么,如何向教学一线下沉?
其一,厘清名师工作室的建设目标。名师工作室建设的目标不言而喻,如何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工作室主持人以提升教师队伍专业素养为切入点,清楚地知道每个工作室成员的发展需求,充分了解他们在学科核心素养、教学实施、教学管理及评价等方面存在哪些难点及堵点,并根据了解到的情况,制定工作室建设总目标及每个成员的个性化成长目标。
其二,集体研修主题要聚焦教学一线的瓶颈问题。工作室的集体研修时间不是计划出来的,而是在团队成员遇到瓶颈问题时即时开展,要在真实的教学场域开展“在场性”研修。例如:某教师课堂组织能力薄弱,时常发生课上不下去的情况,此时,应该组织全体工作室成员去听课,通过现场听课才能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才能开展有针对性的研修活动。
其三,专家讲座要有针对性。每个名师工作室成员都不排斥校外名特优教师的讲座。但是,外请谁?讲什么?还需与老师们的需求相匹配,切勿为了讲座而讲座。再者,讲座的形式也应该开放一些,不一定非要坐在会议室中用PPT讲,也可以用说课的形式讲教学设计、用沙龙研讨的形式对教育热点问题进行分析。
教学一线是教师成长的根,无论什么层级的名师工作室,无论制定了什么样的建设目标,都必须向教学一线下沉,只有这样,才能让主持人找到工作的抓手,才能让工作室成员愿意参加活动,才能化解“工学矛盾”。吴维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