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南开大学等多所高校纷纷倡导学生诚信参与跑步锻炼。之所以如此呼吁,是因为一些大学生在学校开展的跑步锻炼中弄虚作假,有的找人“代跑”,有的骑车打卡,有的接力跑,种种“作弊”手段,不一而足。甚至有学校因为“作弊”现象影响课程教学秩序,向警方寻求帮助。
(5月19日澎湃新闻)
包括跑步在内的体育锻炼,是强身健体的有效方式,也应是年轻人喜欢的运动。为什么在高校组织的健身跑中,如此多的大学生消极对待呢?当代大学生为什么在体育锻炼方面参与度不足、热情缺失呢?其中的原因,值得探究。
大学生运动热情缺失问题并非孤立存在,与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模式密切相关。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生长期面临巨大的升学压力,体育活动往往被边缘化。虽然中考有体育测试,但在一些学校,往往是围绕测试项目开展体育教学工作,考什么练什么。如此,学生的体育兴趣未能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发展,难以掌握必要的运动技巧和能力,自然也就缺乏运动习惯和兴趣。进入大学后,虽然拥有了更多自由时间,但由于长期形成的惯性,很多学生仍然对体育锻炼持消极态度。
现代科技对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智能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成为了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些设备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让学生逐渐形成了“宅”的生活方式。他们更倾向于沉浸在虚拟世界中,而非参与实际的体育锻炼。因此,不少大学生虽然也自知身体素质有欠缺,但就是难以走出宿舍、走向操场、走向丰富多彩的体育生活。
不可否认的是,大学体育课程的设计和内容也需要反思。一些高校过于注重竞技性和技能性,忽视了对学生运动兴趣和爱好的培养。同时,部分课程内容单调乏味,缺乏创新性和吸引力,难以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热情。跑步虽然简单易行,但对于不少大学生来说,也会认为跑步无聊。
改变这样的现状,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高校应加强对学生运动兴趣和爱好的培养,设计更加有趣、多样化的体育课程和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运动的乐趣和价值。同时,学校应营造良好的运动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提高体育课程的地位和影响力。此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具有趣味性和互动性的运动APP,让学生能够在虚拟世界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同时提高实际参与体育锻炼的意愿。
对于大学生来说,必须深刻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改变自己的观念,从手机、网络里走出来,参加更加多样化的体育运动,切实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养成健康的心态。无论什么原因,大学生都应认识到,诚信是做人的本色,无论在课堂还是运动场,都要拒绝作弊。关育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