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美人七十二变” 变的是共富新图景

街谈巷议

王志高

谁能想到,一颗橘子,不仅能吃,还能闻、能玩,能成为时尚单品?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举行的2025浙江农业博览会上,象山红美人柑橘就以一场令人惊叹的“七十二变”,成为当之无愧的顶流,彻底颠覆了人们对农产品的传统想象。

11月24日《宁波晚报》

这颗柑橘的逆袭,是中国乡土产业转型的生动注脚。当“金陵十二钗”手持红美人款款登台,当冰淇淋、香薰、文创产品从橘子中“长”出来,这不仅是营销秀,更是一场关于农业价值的深刻转变。它揭示了一个道理:土特产要成为富民兴村的“金疙瘩”,必须完成从“卖原料”到“卖体验”的关键一跃。

这种“变”,本质是价值重构。红美人打破农产品的功能边界,使其成为文化符号与情感载体。一杯鲜榨果汁,承载着“浓缩精华”的品质承诺;一个文创冰箱贴,寄托着年轻群体的身份认同。当产品被赋予文化、情感与场景价值,其价格便成为体验与想象的综合对价。

成功的背后,是一条清晰的共富逻辑链。政府端,晓塘乡以“发源地”定位进行整体品牌塑造,将分散农户聚合成公共品牌;企业端,将果渣果叶研发成香薰,把产品生命周期从“一季”拉长到“全年”;农户端,“晓橘嫂”农创联盟负责人走进直播间,残疾果农的果实也能登上国际展台。“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情社会”的同频共振,构建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富机制。

更值得玩味的是文化赋能的巧思。将《红楼梦》元素移植到橘园,乍看是“跨界混搭”,实则是文化自信的当代表达。当“十二金钗”走进橘园,戏曲韵致与果实甜美相互渗透,农产品便不再是田间地头沉默的作物,而是承载文化叙事、引发情感共鸣的媒介。这种“文化+农业”的化学反应,既解决了农产品同质化竞争的困境,又为传统文化找到了生活化出口。

红美人的探索启示我们:土特产的出路在于“去土存真”。所谓“去土”,是去除小农经济的封闭性、低端化的刻板印象;所谓“存真”,是保留乡土特色、生态本真和文化本真。这种辩证取舍,需要地方政府有战略定力,敢于投入公共品牌建设;需要企业有创新精神,善于把技术、设计、营销导入农业;也需要农民有组织意识,主动融入产业链而非单打独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