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把小钥匙 何以系住了老人家庭的心

街谈巷议

丁慎毅

宁波奉化一位老人走失59次后,民警在他钥匙串上加了枚智能钥匙扣。下一次走失,警方只用了5分钟就找回了人;在奉化莼湖,一名姓张的老人十几天内两次走失,且两次走失均在地形复杂的山区。有“智能钥匙”后,派出所仅用6小时便成功将其救回。自“回家的钥匙”公益行动7月落地奉化以来,奉化公安已靠前解除异常风险23件次,奉化区老人走失警情环比下降30.4%。

11月9日《宁波日报》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创新开展的公益项目“回家的钥匙”公益行动,从武汉到宁波,从郑州到青岛,这把小小的智能钥匙,已为7000多个家庭系上了安心的绳结。

这把钥匙的诞生,源于一个简单的发现:走失老人往往不带手机、不戴手环,但出门总会带上钥匙。民警在梳理警情时注意到这个细节,于是把传统钥匙扣升级为智能定位器,依托微信小程序,让家属和民警能随时查看老人位置。

“回家的钥匙”的智慧,不在技术有多先进,而在它把科技“藏”在了老人的日常习惯里。没有强制佩戴手环,没有复杂的操作,就是把定位器嵌入老人常带的钥匙扣中,让科技“隐形”于生活。

这正是“存量提质增效”的生动实践。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不靠“大投入、大建设”,而是通过“小切口、微创新”,让现有资源发挥最大效益。

它也体现了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精髓。民警不再只是出警寻人,而是成为系统解决方案的构建者;家属不再被动等待,而是主动参与风险防范;技术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工具,而是融入日常的守护。一位老人家属说:“有了这个钥匙,我出门再也不像过去那样提心吊胆了。”

在老龄化加速的今天,走失老人问题已成为城市治理的隐性痛点。传统治理方式往往依赖事后救援,成本高、效率低。“回家的钥匙”则将治理关口前移,把事后寻人变为事前预防,把被动响应升级为主动守护。

科技向善的精髓,正在于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温度。它没有高高在上的技术傲慢,而是充分考虑了老年人的使用习惯和心理感受。

当我们在为老人系上智能定位器的同时,也在为城市系上一颗仁爱之心。这把“钥匙”开启的,不只是家门,更是我们共同守护的善意与责任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