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广阔
这两天,家住奉化区岳林街道秀水社区的许月意老人对着孩子给她买的智能手机有些犯难:“我不会调整视频文字的大小,眼睛看久了特别酸。”得知许月意遇到手机操作难题后,秀水社区“邻跑团”志愿者任弋娇昨天一大早便赶到她家。不仅手把手地教许月意使用短视频社交软件,还帮她在“浙里办”App完成退休资格认证。这是秀水社区“邻跑团”开展志愿服务的生动写照。
10月30日《宁波日报》
当九旬独居老人家中水管破裂,志愿者半小时内冒雨上门解了燃眉之急;当八旬老人面对智能手机犯难,志愿者手把手教会操作并完成退休认证……在奉化秀水社区,一支由26名志愿者组成的“邻跑团”正用脚步丈量邻里温情,用专业技能搭建起社区养老的暖心桥梁,为“银发族”打造了一个触手可及的“应急关爱圈”。
“邻跑团”的可贵,在于它精准切中了当代养老的痛点。在秀水社区,80岁以上老人达230人,其中不少是独居、孤寡老人。他们面临的不仅是生活上的“跑腿”需求,更有突发状况时的无助与数字时代的隔阂。“邻跑团”的志愿者中,有理发师、维修工、医护人员等,他们凭借各自的专业技能,能提供15项上门服务,这种“居民服务居民”的社区内生力量,既弥补了公共服务难以全覆盖的缝隙,又比市场化服务多了邻里温情。
更难得的是,“邻跑团”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更关照老人的精神世界。他们开设“银龄触网”培训班,采用“集中授课+个性辅导”模式,帮助老人跨越数字鸿沟;他们陪老人聊天,像子女一样倾听心声。这种既解决“水管漏水”又关心“心灵干渴”的服务理念,实现了从生存型养老向品质型养老的跃升,让养老不再只是“活着”,而是有尊严、有温度地生活。
“邻跑团”的成功实践,为社区养老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板。它证明:最好的养老服务,未必是投入巨大的高端设施,而是身边触手可及的温暖;未必是标准化的流程服务,而是“打个电话就上门”的及时响应。在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今天,这种依托社区、整合资源的互助养老模式,既符合中国传统邻里文化,又具有现实可行性。
我们期待,“邻跑团”这样的暖心组织能在更多社区生根发芽。这需要社区主动作为,搭建平台、整合资源;需要更多有专业技能的居民加入志愿队伍;也需要政策层面给予更多支持,让志愿服务的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