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场感”是现代社会 最需要尽到的孝

阿拉有话

孙维国

10月的晨光里,北仑区新碶街道禹洲朗玥府小区一户人家的阳台边,小型家用电梯门“叮”地发出轻响,104岁的胡爱琴在外孙女姜红萍的搀扶下,乘电梯缓缓上升,外孙女婿顾祥丰则候在二楼电梯口。

10月22日《宁波晚报》

现实中,孝常常以仪式的形式出现,节日里的探望、经济上的给予、朋友圈的一句问候。但在姜红萍的故事里,孝却以另一种更静默的方式被定义。33年同住、33年相守,从柴米油盐到一台家用电梯,在33年的长情陪伴中,孝从“仪式”转变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延续。

姜红萍陪伴外婆的故事之所以打动人,不在于那台8万元的“幸福梯”,而在于那份把孝落实到每个生活细节的温度感。孝不只是经济能力的体现,更是一种情感的在场、一种长期的陪伴。从“33年陪伴”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快速城市化、家庭结构重塑的今天,中国式孝道正在悄然转型,从“供养型”向“共生型”转变,从单向照料向双向依靠延展。

传统文化中,孝常被理解为子女的义务,是赡养的责任、孝顺的要求。但在现实生活中,仅靠赡养并不能构成完整的孝。对于老人而言,需要物质上的满足,更需要精神上的陪伴与生活的参与感。33年的同住,是日复一日的共情。不是“我照顾你”的单向孝顺,而是“我们在一起生活”的双向陪伴。这样的孝,不强调服从与牺牲,而强调理解、平等与温情的持续在场。

孝不仅是个人美德,也是一种公共道德。孝道是家庭幸福不可或缺的要素,一个家庭如果子女不孝,家庭就难以和睦幸福。作为社会的细胞,家庭幸福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33年陪伴”的意义不只是一个家庭的孝道故事,还具有广泛的社会示范意义。

2025-10-24 阿拉有话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242048.html 1 3 “在场感”是现代社会 最需要尽到的孝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