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瓶“老干妈”辣酱背后的教育温度

三江热议

郭元鹏

最近,宁波市新城第一实验学校的食堂盛饭区增添了几瓶“老干妈”辣酱,时不时会有就餐的学生来挖上一勺放在饭碗里。这正是校方回应学生建议的一项小举措——此前有同学反应食堂菜品口味偏清淡,于是校方听取学生意见,在兼顾健康饮食与口味差异后,推出了让学生自主调味的办法。10月23日《宁波日报》

这几瓶“老干妈”辣酱,看似是校园生活中的微小点缀,却藏着打动人心的教育温度。当学生提出“食堂菜品口味偏清淡”的意见后,校方没有忽视或敷衍,而是在兼顾健康饮食的前提下,用“自主调味”的方式回应需求——这小小的一瓶辣酱,不仅调和了饭菜的味道,更调和了校园里“教”与“学”的关系,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自己的声音有人听,自己的需求被重视。

在不少传统校园场景中,“自上而下”的决策模式曾是常态:校领导制定规则,老师传达执行,学生被动遵守。这种模式下,校园仿佛是一台按既定程序运转的机器,却常常忽略了“使用者”——学生的真实感受。“学校的想法是否贴合学生需求?”新城第一实验学校党总支书记陆琦的追问,恰恰戳中了现代教育的核心命题:教育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对话”;学校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应是尊重个体、包容意见的成长空间。

该校推出的“校长直通车”,正是这场“对话”的生动载体。针对低、中、高段学生的年龄特点,校方设计了差异化的表达渠道:低年级孩子可以用绘画、拼音“画”出需求,中年级学生能大胆写下想法,高年级学生则被引导着附上“思考过程和解决方案”。这种分层设计,既保护了低年级学生的表达欲,又培养了高年级学生的理性思维,让提意见从简单的“抱怨”,变成了有逻辑、有思考的“共建”。更难得的是“一周内反馈”的不成文规定——课间校长追着学生告知“提议已采纳”,午饭时校长坐在学生身边唠家常,这些没有“正式通知”的细节,比任何文件都更能传递教育的温度:学校不是冰冷的管理机构,而是愿意俯身倾听、与学生平等对话的“成长伙伴”。

一年受理100余条学生提议,从“增设球网”“增加绘本”的硬件需求,到“减少作业”“丰富菜品”的学习生活建议,再到帮助初中生疏导“被父母管得喘不过气”的心理困扰——“校长直通车”受理的内容,覆盖了学生成长的方方面面。这背后,是校方对“学生主体地位”的深刻认知: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而“育人”的前提是“懂人”。当学生发现,自己“天马行空”的想法能被认真对待,自己面临的困境能被及时关注,他们不仅会更热爱校园,更会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表达的自信”与“参与的自觉”。

一瓶“老干妈”的故事之所以动人,不在于举措本身有多宏大,而在于它让我们看到:教育的温度,往往藏在对“小事”的重视里。当更多学校能像新城第一实验学校这样,把“让学生大胆说出来”当成教育的重要课题,用包容的态度倾听意见,用务实的行动回应需求,我们的校园才能真正成为滋养个性、孕育成长的沃土——因为最好的教育,从来都是让每个孩子相信:你的声音,值得被世界听见。

2025-10-24 三江热议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242045.html 1 3 一瓶“老干妈”辣酱背后的教育温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