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1700把爱心伞: 挡的是风雨,暖的是人心

街谈巷议

刘纯银

秋日的清晨,北仑区新碶街道米兰社区鸿翔锦园小区附近,67岁的李启旺走向自己的修理铺。修理铺紧挨小区外围墙,几根旧铁钉上挂着几把雨伞,旁边红油漆喷写的“爱心伞”招牌格外醒目。

10月23日《宁波晚报》

15年来,那些被遗弃的破损伞具,经李启旺的巧手“重生”,化作一把把“爱心伞”,为匆匆路人遮风挡雨。这看似普通的善举里,藏着人心温度,更藏着普通人做公益的真门道。

李启旺捡旧伞、修破伞,不是为了求名求利,只是觉得“扔了可惜,修修能给人用”。旅游时见游客丢伞,他一口气扛回11把;散步时路过垃圾桶,随手捡起别人丢弃的伞。这些事小到不值一提,却戳中了公益的本质——不是要搞多大场面、投多少资金,而是心里装着别人的难处,把能帮的忙落到实处。现在不少人觉得“公益离自己远”,可李启旺用15年证明,哪怕是修一把旧伞、递一次方便,都是在为社会添暖。这种“不挑场合、不计回报”的随手善,比任何华丽的公益口号都更有力量。

其实,做公益,“走心”比“走样”更重要。李启旺有自己的“爱心伞运营门道”:看天气预报调整挂伞数量,雨天多挂几把,晴天留两三把;常检查“库存”,不够了就及时“补货”;修伞时拆洗干净、缝补破洞,连不能用的伞都拆成零件备用。他不是把伞摆那儿就不管了,而是真的替需要的人着想——怕雨天有人没伞用,怕伞不干净让人不舒服。更难得的是,他从不在乎伞还不还,“帮人躲过一场雨就有价值”。这话简单,却点破了少数公益搞架子、做样子,看似热闹却没解决真问题;而李启旺的“走心”,是把公益落在“让人真受益”上,这样的善举才留得住温度,才能让人记在心里。

善意从来不是凭空产生,而是“受助”后的“反哺”,是“温暖”后的“传递”。李启旺说,小时候家里穷,受过别人帮助,现在有能力了就想回馈社会;在老家时,他年年给贫困家庭、烈士家属送物资,一送就是五六年。这份善意,是从他被温暖过的记忆里长出来的——他知道淋雨的难受,所以想让人不淋雨;他知道受助的温暖,所以想把这份温暖传下去,这才是善意最动人的地方。

15年守着修理铺,1700多把伞撑着善意,李启旺的心愿很简单:“希望更多人把破损的伞送来,让爱心延续。”这份心愿启示着:不用等做什么“大事”,送一把旧伞、帮一次小忙、多一份惦记,都是在为“爱心”接力添砖加瓦。毕竟,能挡风雨的是伞,能挡冷漠的是心;能修好坏伞的是手艺,能温度人心的是你我的付出,是千千万万个像李启旺这样的普通人,用行动攒下的善意。

2025-10-24 街谈巷议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242047.html 1 3 15年1700把爱心伞: 挡的是风雨,暖的是人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