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名居民给社区食堂“取名”,社区治理“新范式”

郭元鹏

近日,宁波市鄞州区下应街道君睿社区喜气洋洋:全区首个政府与专业餐饮企业深度合作的社区食堂“睿邻食光”正式营业。这个食堂名字由108名居民共同“孕育”,不仅承载着2000多名老人的用餐期待,更是基层民主自治的生动注脚。4月14日《宁波日报》

在基层治理中,如何充分调动居民的积极性,让他们从被动的“旁观者”转变为积极的“决策者”,是实现社区善治的关键所在。鄞州区下应街道君睿社区的实践,为这一命题给出了生动而富有启示意义的答案。

君睿社区在社区食堂的命名过程中,创新性地采用了“全民提案—公开投票—共建落地”三步机制,108名居民共同参与了这一过程,最终确定了“睿邻食光”这一充满温情与活力的名字。这看似简单的征名活动,实则蕴含着基层民主的深刻内涵,是基层民主的生动注脚,更是社区治理的“新范式”。

让居民从“旁观者”变身“决策者”,首先彰显了居民的主体地位。在传统的基层治理模式中,居民往往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多是政策的接受者,而非政策的参与者。而此次君睿社区的食堂命名活动,打破了这种常规,让居民真正成为了社区公共事务的主人。他们通过提案、投票等方式,将自己对社区的期望、对生活的理解融入到了食堂名称中,使这一名称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标识,更是居民情感与智慧的结晶。

这种转变也为社区治理注入了新的活力。在“睿邻食光”的命名过程中,居民们积极参与讨论、互动,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了解与信任,拉近了距离。这种良好的社区氛围,为后续社区各项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居民们在参与中找到了归属感,也激发了他们对社区事务的关注与热情,进而更加主动地参与到社区的其他事务中,形成了社区治理的良性循环。

同时,这一实践也为其他社区的治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社区治理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如人际关系淡漠、公共事务参与度低等问题。君睿社区的做法告诉我们,只要充分相信居民、尊重居民的意见和建议,激活居民的主体意识,就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2025-04-15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208734.html 1 3 108名居民给社区食堂“取名”,社区治理“新范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