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朝清
“谁家需要临时工?我这边有7个人,可以做到年底”“我们印刷厂需要10名临时工,手工包装纸品”……在宁波市北仑区小港街道渡头董社区工会联合会组建的园区“共享员工群”里,经常有这样的信息发布。在这个微信群里,企业随时发布阶段性用工需求,有兼职意愿的职工可以直接求职。
2月18日《工人日报》
就业一头连着民生冷暖,一头连着宏观经济。对于许多务工者来说,最大的痛苦就是“没活干”;对于不少企业而言,最大的担忧就是“有活没人干”,供给侧与需求侧的断裂乃至脱节,让双方都“等不及”“伤不起”。在数字化时代,“共享员工群”搭建了一个共享经济的交流互动平台,最终让多方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
“共享员工群”打破了信息不对称,让“找活干”的务工者与“找人干活”的企业实现精准对接。在过去,一些劳务中介就利用“信息差”来赚钱,“共享员工群”不仅压缩了“中间商赚差价”的利润空间,还能够实现供求双方直接的互动交流,减低沟通成本,提高沟通效率,让就业之路更加顺畅。
互联网的本质是连接,“共享员工群”犹如一根纽带,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结。“共享员工群”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了劳动力、工作机会等资源的精准匹配。“共享员工群”建立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让公共就业服务更接地气,将好事实事做到了心坎上,这显然值得其他地方学习借鉴。
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原子,都被嵌入形形色色的社会网络之中;在社会流动不断加速的今天,哪怕就是素不相识、素未谋面的陌生人,也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纽带,产生社会联系、社会交往。说到底,人与人之间并非“一袋各不相干的马铃薯”,而是“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在一个改革创新的时代,“共享员工群”不仅具有经济功能,还具有社会效益;供需双方精准对接的背后,是人与人的相向而行、相互奔赴。